趙無極是一位以藝術創作的方式把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進行良好解讀的人。他將東西兩種文化“對接”在一起,或者說,他站在中西繪畫的交匯點上,同時瞻望著兩種不同特色的風景。
趙無極,1921年生于北平一書香世家,?族譜可上溯宋朝皇族。1935年,14歲的他就讀于杭州藝專。1942年與林風眠、關良、丁衍庸、李仲生、倪貽德在重慶舉辦聯展。1948年移居法國,?就讀于大茅舍美術學院。1964年入法國籍。1974年獲法國騎士勛章。1975年—1977年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開設趙無極專廳。1980年受聘于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壁畫。1985年5月受聘于浙江美術學院講學。曾榮獲法國榮譽勛位團三級勛章、法國國家勛位團三級勛章、藝術文學勛位團一級勛章和巴黎市榮譽獎章等。2002年獲得法蘭西藝術學院院士稱號。
趙無極早年研習歐洲古典繪畫,后來深受塞尚、畢加索、馬蒂斯等影響,此為他創作的“具象”時期。自1954年起受到克利影響,轉入抽象創作。虛無的空間里漂浮著類似中國甲骨文或鐘鼎文的抽象符號,充滿了神秘的東方象征意味。1957年的美國之行,使趙無極頗受影響,他被那里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深深觸動。此后,他放棄了運用“象征”意味濃郁的象形文字符號,而轉向更為“直接”的創作方式宣泄情感,表達思想。自此,變幻莫測的空間結構,撲朔迷離的色彩,自由寬大的筆觸,形成了趙無極獨特的藝術風格。吳冠中說:“在無極的畫室中細看了他不少巨幅作品,我遠看他畫中的勢,近看畫中的質。他畫中層次復雜,點線雜錯,層層掩蓋又互相爭著要顯露;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質感互相廝咬又互相補充。這些技法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腔調,可說是趙腔吧!”
可以說,叛逆的個性與獨立的思想促動著趙無極的藝術創造。從具象到抽象,從客觀到主觀,他清晰自己的精神向往,在不斷的“心靈鼓動”中演進創作。
趙無極的“叛逆”表現在:他早年就排斥傳統的中國畫觀念,而向往西方繪畫藝術。他認為中國畫從16世紀以后“已經失去了創造力”,一直在“重復和臨摹間停滯不前”,以致于當時潘天壽教授臨摹,他選擇逃課;林風眠提議他改變畫風,他則說不想急于求成;初到巴黎后,他說看到了和中國畫完全不一樣的另一種繪畫。“盡管我對中國的水墨畫掌握得得心應手,可我不想走捷徑,不想到法國來炫耀中國功夫。我不愿被扣上中國畫家的頭銜。到人家的地方,就要往人家的高峰上攀登。”
透過克利的繪畫而利用中國化“符號”,乃至索性直接體驗主觀的創作情境后,趙無極逐漸走向了成功。法國詩人克羅德·華也認為,“不同文化是對立的,東西方文化從根本上不相容,對這類危險的神話,趙無極是個有力的反證。”回顧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創作,他總結說:“人們都服從于一種傳統,我卻服從于兩種傳統。”“如果說巴黎的影響在我作為藝術家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是無可否認的,我必須說,隨著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漸重新發現了中國。或許悖謬的是,這種深遠本原的歸復,應該歸功于巴黎。”
趙無極成功地將西方的抽象融入了東方的意象,西畫為“形”,中國畫是“質”。一方面,可以說他從自己的文化母體中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空虛忘我的哲學意境,作了一個西方化的詮釋;另一方面也可說是他用油彩陳述著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強調了一種中國虛無玄遠、大象無形的宇宙觀。
趙無極作品的另一特色是,1959年后均以創作日期命名,目的是徹底消解文字對于繪畫的“注釋”,而讓觀眾不受任何因素影響,直接體會畫面的意境。
建筑師貝聿銘對于趙無極的評價是:“我覺得他的油畫和石版畫十分迷人,使我同時想起克利繪畫的神秘和倪贊山水的簡練,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趙無極是歐洲畫壇當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就像是西班牙的畢加索和米羅、俄國的夏加爾、荷蘭的凡高一樣,來自中國的趙無極也在巴黎這個藝術圣地上鍛造著自己的藝術理想。
趙無極說:“在與繪畫日復一日的‘爭斗’中,我得到了莫大的快樂”。“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涂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趙無極 0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