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書法作品
中國漢字在其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篆書到隸書、楷書等不同的書體,但中國漢字仍然是表意文字,未發展成為拼音文字。可以說形發生了改變,而質仍未改變,其間仍有固定的內在聯系,沒有發生割裂歷史血脈的現象,仍是以漢字為題材的平面造型藝術。每變化一次,抽象性提高一步,盡管如此,與拼音字母為主的文字相比,其組合的形式化、抽象化程度仍有待于提高,比如甲骨文、金文、小篆,這些漢字,圖畫性很強,抽象性和符號性較弱,直接與事物的形象相關聯,雖然草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但仍未達到字母文字那樣的抽象化程度,書體的歷史演變過程,決定了中國漢字未來發展的走向和突破口,那就是漢字要具有很強的具像性,其它漢字的美學范疇要依附于它,而不能凌駕于之上,更不能與之割裂開來,這是書法工作者應該注意的。
中國書法自古以來在強調意向性之外更加注重氣韻生動性,南齊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采,五曰經營位置,六曰轉移模寫。這是中國畫創作和鑒賞的理論基礎,是評判中國畫的首要標準。自古以來,書畫同源,他們之間相互借鑒和移用。在六法之中至少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經營位置這三法通用于中國書法,前兩者無論何種書體均應依據它,并作為指導書法的思想,書法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家已不能單純是書法家,更應該是書法藝術家,那就要求一字有一字的經營位置,通篇有通篇的經營位置,馬虎不得、隨意不得。行草書體更是如此。
張勝利書法作品
關于氣韻生動在近代把韻提到了極致的地步,宋元以來,一些書畫家更是過分地強調所謂的韻,而忽視形象的塑造,任何事情做到了極致,往往是衰退的開始,中國書法也不例外。針對這一傾向祝允明主張韻與象應該有機統一,認為無象則無所謂韻。他反對離開具體的藝術形象的真實而片面的追求所謂的韻味。縱觀當今中國書壇之現狀,可謂怪相多多,明明是丑的書法卻說成是書卷氣很濃,韻味十足。明明自己是從事多年書法工作的人,偏偏要學習不知漢字書寫規律和方法的孩子們的書體,乾坤顛倒,自譽為孩兒體,到處炫耀。書法教師教兒童學習書法時,卻要讓孩子們學習歷史的傳統經典書法。正像金人王若虛(《 南詩話》卷二)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有鑒于此,如果過于注重韻,那就不能稱其為書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