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是當代書畫家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向他人介紹自己藝術創作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古代的中國書畫多為手卷形式。明清時大幅豎式形式作品較為盛行(宋畫也有大幅中堂作品),用于懸掛客廳,諸如中堂、對聯等。但無論怎樣,這些作品還是用于小范圍來欣賞的,手卷、冊頁更是把玩欣賞。即便是掛于廳堂的大幅作品,也是可以每日來細賞細品的。
今天的展覽則完全不同。展廳寬闊、舉架高。賞者亦是走馬觀花地來欣賞。這是完全與古人不同的,也同樣出現些問題,舉例來說,在書協、美協舉辦的重要展覽上,所評選的入選、獲獎作品很難令業內滿意,以致于連參與評選的評委都說“這件怎么獲獎了?!”實際上連他自己也投入票。是評委的眼光問題嗎?有,但不是全部問題所在。
我們今天的評選過程如同展覽時欣賞者觀看作品一樣,沒有足夠的時間對作品進行研究觀察。這樣導致了一些具有沖擊力的作品容易吸引評委及觀眾的目光。這種沖擊力包括畫得較“靜”的作品,當然更多的還是在色彩、構成、形式感方面沖擊力強的作品。而有些沖擊力強、形式感突出的作品。若缺少內涵,那么就很難進行細品。不耐看,也便缺少長久的生命力。
把當代藝術欣賞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流動欣賞”,一種是“靜態欣賞”。流動欣賞,是造成不是經典作品充斥展覽甚至獲獎的因素之一。流動欣賞是需要具有感官的刺激性作品,這是優點,也是適應現代展廳需要的。但這不是藝術的最終目標,也不是一個真正屬于歷史的藝術家所追求的。具有形式美又是有內涵,耐品耐看才是在當代花花綠綠的展覽中需要的作品,才可成為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