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來的學問
王世襄,號暢安,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1941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1948年6月,王世襄被派赴美國、加拿大考察博物館一年,期滿后拒絕了弗利爾美術館、匹茲堡大學的聘請,返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任原職。新中國成立后王世襄任故宮陳列部主任。1953年,王世襄開始在民族音樂研究所工作,從事有關音樂史方面的研究,后下放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此后,歷任國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館研究所副研究員和研究員。1994年5月退休。
王世襄出身書香門第,其高祖官至工部尚書,伯祖為光緒年間的狀元,父親早年留學法國,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出身名門,是著名的魚藻畫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王世襄從小學至高中一直就讀于北京的美國學校,同時家中聘請國學耆宿,為他講授文史詩詞。
另一方面,王世襄從小就精通各種精致玩意兒,放鴿子、斗蛐蛐、玩葫蘆,飛鷹走狗無一不精,后被戲稱為“京城第一玩主”。王世襄玩的東西多半屬于民俗,但大俗的東西到了他這兒卻玩成了大雅。他研究的東西包括金魚、蛐蛐罐、鴿哨、家具等等,因玩而研究,成為大家。
王世襄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鑒定有精深的造詣。尤其是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三聯書店編輯張荷是王世襄著作《明式家具》的責編。她回憶,王世襄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他記憶力非常好,對很多事如數家珍,非常健談。王世襄做菜也是圈內有名的,很多朋友都吃過他的拿手菜式。直到晚年王世襄仍不斷寫東西,沒有停止。
王世襄雖興趣廣泛被稱為頑主,“但他的玩跟別人的玩都不一樣,最后都玩出了道道來,加上他自己淵博的學識,就玩成了學問”。比如王世襄曾經出版過《中國金魚文化》、《竹刻藝術》、《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說葫蘆》、《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等。他收藏的東西除了家具這樣的大家伙,還包括蛐蛐罐、鴿哨這樣的小玩意兒,同樣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領域之專家。
他搶救了很多國寶
古建筑學家羅哲文與王世襄有著70年的交情,年輕時兩人曾一起在四川宜賓的李莊與梁思成研究中國古建筑。他說:“王世襄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提籠架鳥、竟日優游的八旗子弟,他的生活很樸實,看起來和大街上的老頭兒沒有任何差別,但他對于中國文物保護的貢獻是非常多面的。抗日戰爭勝利后,他作為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在北京、天津追還被劫奪的文物,追回了德國人盜走的青銅器、末代皇帝溥儀在天津私藏的文物和美軍非法接收的日本瓷器等。他還曾去日本交涉被劫掠的善本圖書106箱。這些國寶現在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對于明清家具過去我們也不大在意,是他最早呼吁保護這些古家具的,并有意識地收集散落在民間的這些寶貝,現在這些都是國寶了。”
“文革”期間,鄰居們時常見王世襄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地搜集舊家具,形態各異的明清家具塞滿了狹小的空間,自己反倒沒有地方睡,于是兩個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多年后一部《明式家具研究》橫空出世,光是后面的名詞解釋就有1000多條,后來被譯成英、法、德等多種文字出版。現在他熱愛的那些寶貝都靜靜地放在上海博物館的家具館,許多與王世襄熟悉的人看著那些家具甚至能想起它們曾經的來歷。
晚年,鴿子是王世襄最大的牽掛。11歲就讀于北京干面胡同的美國僑民學校時,王世襄寫英文作文一連幾篇都是興致勃勃地大談鴿子,鬧到英文教員不勝其煩,怒曰:“再寫此鳥,無論好壞,一律給Poor(差等)!”后來他又寫出《北京鴿哨》(Beijing Pigeon Whistles),為鴿子編寫了《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甚至在快走到生命終點時,他念茲在茲的還是北京奧運會能否放飛真正的中國觀賞鴿……
鴿哨并不是舊日京華唯一的代表,它的消失讓王世襄痛心,而王世襄老人的去世,無疑帶走了舊日京華的又一抹亮色,帶走了一種飄逸典雅的、充滿文化趣味的生活。這,更讓我們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