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畫家理查德·賴特憑壁畫作品《金葉》榮膺特納獎,展出結束作品就將被抹去,永遠消失
近日,久負盛名的英國當代藝術獎項——特納獎獲獎名單揭曉。來自英國格拉斯哥的藝術家理查德·賴特(Richard Wright)意外地獲得了2009年度特納大獎,他也是該獎歷史上第25位獲獎者。
極為有趣的是,賴特此次獲得特納獎的作品和往屆獲獎作品都不相同。他的獲獎作品是一幅名為《金葉》的壁畫(如上圖),創作于英國泰特美術館專門為特納獎候選者設置的展廳中,無法從墻上取下來,也無法進行買賣,存在時間極其有限。明年1月3日展覽結束后,賴特的這幅獲獎作品將用白色乳膠漆涂抹,宣告永遠消失。而對原本作為架上油畫家的賴特來說,這樣的畫法卻使他感到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請在消失前“抓住”它:
“我喜歡在我離開的時候不留下任何東西”
作為當代藝術領域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英國特納獎創立于1984年,以英國19世紀風景畫家J·M·W·特納命名,旨在獎勵50歲以下在當代藝術領域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對本屆特納獎得主——49歲的理查德·賴特來說,這也是他最后一次獲獎的機會,他將獲頒2.5萬英鎊獎金。同獲特納獎提名的四位藝術家作品正在英國泰特美術館展出,展覽持續到明年1月3日。
作為特納獎的獲獎者,賴特是很另類的。他的作品既不能被運載也不能被買賣,因而不屬于藝術市場。他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在特定環境下創作而成,只屬于當下,誕生不久即被毀掉。賴特此次得獎的作品是一幅壯觀的壁畫作品,名為《金葉》。賴特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技法和觀念創作,他的獲獎引發了公眾對藝術本質的激烈討論。
《金葉》采用了文藝復興時期壁畫創作的技術,先在紙上畫出圖案,然后用小孔戳穿這個圖案、并用粉筆掃過圖案,將其轉移至墻上,一點一滴地繪畫出作品。賴特把它稱為“令人難以置信的中世紀做法”。圖案是用膠水涂抹,再用金葉進行修飾的。大而復雜的幾何圖形令人想起羅爾沙赫氏測驗的墨跡圖形,但靠近了你能發現一些像從云隙中射下的陽光或者是云朵的圖案,讓人聯想起在泰特美術館中能看見的特納的風景畫或是布萊克的水彩畫。
可以說,賴特的這件作品給人的存在感在眾多作品中是最強的。這個圖像從來不曾安靜下來,一直放射出光芒,讓人想起一幅古老的雕版圖。
明年1月3日展覽結束
作品就將永遠消失
然而,盡管美麗炫目,其中包含著藝術家無數的艱辛,但賴特作品的本質決定了它無法久存。到2010年1月3日展覽結束,作品就會被白乳膠漆覆蓋,永遠消失。這樣無法保存的作品也注定是游離于藝術市場之外的。而在藝術家眼中,這“正強調了它存在的時刻”,賴特說,“我喜歡在我離開的時候不留下任何東西。 ” 他曾說道:“最重要的事是這些畫被重新涂抹。”
賴特的作品獨特、炫目又難以捉摸,使評審委員會成員喬納森·瓊斯甚至聯想起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你只能“在它消失前抓住它”,瓊斯說。
觀眾觀感史無前例地一邊倒:
理查德·賴特=深刻的哲學思想
英國《衛報》的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將賴特的獲獎稱為 “精彩的第25屆”特納獎。據他評論,以前,每一次特納獎獲獎者的作品在泰特美術館展出時,觀眾的評論留言常常表現出懷疑的態度,但是今年,絕大多數留言都表現出對賴特這件作品的鐘愛。“即便我是評審團的一員,我依然不能抗拒同樣的情感。我的匿名評價中寫道:‘理查德·賴特——天才’”。
在泰特美術館專為特納獎獲選者開辟的展廳內,賴特創作的錯綜復雜的金葉壁畫直接地回應著它所在的空間——無論它們是占據一整個房間還是謹慎地擺放在一個小角落,當人們走過這些作品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特納獎評委們稱他們“欣賞賴特作品中深度的原創性和美麗”,而觀看過展覽的游客則表示對作品過目難忘。有一位叫娜塔莉的女孩子在泰特美術館的留言板上圖文并茂上地寫道:“我理查德·賴特=深刻的哲學思想!”觀看了賴特在泰特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后,有人甚至感嘆道:“賴特重現了已經絕跡的壁畫。”
英國國際性報紙《獨立報》的藝術評論人湯姆·Tom·拉伯克也評論道:“我對這件藝術作品沒有太多想說的——只是它似乎有著完美的聚焦點,讓我不斷地往回看。”
因為賴特作品轉瞬即逝的美麗特質,藝術評論家們認為賴特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畫家——也只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因為他并不想讓自己的作品保存下來。“ 他對待自己藝術的看法,他對待作品死亡的認識,讓人十分感動。”瓊斯說。在泰特美術館中,他的展館所顯示出來的充足與慷慨一開始能讓你入迷、愉悅,隨之變得讓人更為印象深刻、引起共鳴以及濃烈豐富。
獲獎后,當賴特從英國桂冠詩人卡羅爾·安·達菲手中接受頒獎時,賴特說他感到“驚愕、驚喜和震驚”。他對來特納獎展覽觀看他作品的人感到驚喜和感動。“讓藝術有可能變得驚人是我想得到的(正面的)反應,而不是贏得獎項本身”。他說。
理查德·賴特:
乘興而畫,興盡而毀
理查德·賴特1960年出生在倫敦,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搬去了蘇格蘭,曾先后在愛丁堡美術學院和格拉斯哥美術學校學習。賴特起初是一名人物油畫家,后來他開始在墻上創作抽象畫。當時,他把自己以前在畫布上的作品全部毀了。“我的油畫是垃圾。”他說,“我想創作出屬于這個世界的作品。”Wright認為放棄了油畫創作對他來說是一種“解放”。
此后,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賴特的作品中只有一個中心特點:幾乎沒有一件作品是畫在畫布上的,而且全部都是在特定環境下被畫出,不久即被毀壞。經過艱辛工作后,在墻上、天花板上或美術館的一片空位上完成了一件作品以后,他都會堅持到一個特定的時刻,這件作品都要被重新涂抹、覆蓋。
“這些作品不是屬于未來的;它是屬于現在的。”賴特說道。這種乘興而畫,興盡而毀的畫法,與我國古代典籍《晉書·王徽之傳》中記載的“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賴特此次獲得特納獎的作品《金葉》的靈感就來源于他從蘇格蘭乘坐過夜巴士到倫敦觀看泰特美術館的記憶——花一晚的時間來到倫敦,花一天的時間觀看美術館里的一件作品,然后花一晚的時間回蘇格蘭。
被問到對作品的毀壞有何感想時,賴特說“我有時覺得是一種損失;有時又覺得是一種解脫。其他人也在做著不能留存的東西。如果你是一位清潔工或是一位記者,你就在做著一些會被消費和會過時的東西。”而此次獲得特納獎殊榮,賴特將用2.5萬英鎊獎金支付此前欠下的各類賬單。
賴特的印記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賴特的作品中只有一個中心特點:幾乎沒有一件作品是畫在畫布上的,而且全部都是在特定環境下被畫出,不久即被毀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