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張北京民間藝術館的縮微胡同景觀
在前不久北京召開的“十二五”規(guī)劃首場市民建言會上,圍繞“如何打造北京城市新名片”主題,來自各行業(yè)的30名代表各抒己見。退休市民王中興提出,北京應建立老北京胡同博物館。他說,老北京的數(shù)千條胡同造就了獨特的胡同文化、北京人性格和人際關系,現(xiàn)在這些胡同被拆得所剩不多了,建立老北京胡同博物館很有必要。
對于此項建言,北京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發(fā)改委等有關部門表示將進行研究,建議都將被整理后送至市“十二五”規(guī)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進一步吸納,“十二五”規(guī)劃最終可能在明年人代會上發(fā)布。
已有胡同博物館慘淡經(jīng)營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那是舊時京華的風貌,如今這半城胡同已失卻一多半。據(jù)已再版十多次、忠實記錄和梳理北京城變遷歷史的《城記》一書披露,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有胡同7000多條,到上世紀80年代變成3900多條,隨著舊城區(qū)改造速度的加快,胡同以每年上百條的速度消失,現(xiàn)在只剩下不足1000條。《北京晚報》曾載文稱“北京地圖倆月?lián)Q一版”。
胡同是北京的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專家介紹,北京的城市肌理由胡同和四合院組成。按照明代創(chuàng)設、清朝沿用的規(guī)制,北京全城分為36坊,坊下分牌,牌下設鋪,鋪下才是胡同。這種城市社會生活和居民管理一層層轄制的組織形式,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周詳縝密的創(chuàng)造力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北京城的古都文化、民俗和市井風貌也被人概括為“胡同文化”。
加強胡同保護,是多年來許多專家的集體呼吁,而建立老北京胡同博物館事實上早已成為有識之士的行動。
日前,筆者到位于北京豐臺區(qū)著名景點盧溝橋附近的胡同張北京民間藝術館采訪。被修繕成一片整齊古樸的青灰色建筑的宛平老城內(nèi),城最西頭的一座兩層平房就是胡同張北京民間藝術館。售票窗口空無一人,古色古香的博物館在蒙蒙細雨中更顯冷清。博物館里只有3名游客在參觀。“我們是一家子,孩子有北京博物館通票不用買票,我和老人花40元買了兩張票,不貴。”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劉女士正隔著玻璃津津有味地觀看沿著博物館墻壁曲折盤旋的百米微縮胡同。“在這條胡同里,人、車、馬、樓、作坊應有盡有,消失已久的行當和老店鋪也可以找到,一切都惟妙惟肖,再現(xiàn)了老北京市井文化和風土人情。”
“別看這條微縮胡同只有100米長,制作卻耗費了10年工夫,共有800多個造型各異的泥人、200個店鋪,建筑風物都是根據(jù)史料還原的。”博物館主人張毓雋介紹,這些年他一直扎在胡同里,用相機記錄胡同里的人和物。“對已消亡的店鋪,我通過書籍查詢或問老北京人,根據(jù)老人們的描述記錄店鋪的特征。”老張說。在多年積累后,他辭去在郵局的美術設計工作,投身到建立博物館的個人夢想中。
張毓雋告訴筆者,這里是北京100多家博物館中唯一的胡同主題博物館,也有一定知名度,自2007年藝術館建館以來,共接待了中外游客、貴賓及政府領導10萬余人,海內(nèi)外上百家媒體做過相關報道。胡同張組織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移動博物館還走進了北京20多所大學、社區(qū)、單位,贏得贊譽。“不過博物館開業(yè)3年來一直入不敷出,為節(jié)省開支,現(xiàn)在只留下一名員工,水電氣能省則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