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人生四十多個春秋的小結,還遠不至于這部藝術專著的首度報捷:他熱愛繪畫,自幼便通讀古今畫論及名畫集,為自己日后的國畫創作充實了豐足的理論學養。他認為:畫,取之于學,行之于理,源自于天地之所托,謂之為真純之靈動也。作為繪畫者,沒有理論上的豐厚學養是不理懂畫的“六法”(晉人謝赫《古畫品錄》之所為,不懂畫的“六法”就不懂畫的精妙構置,不究畫的的基本構置就不會有繪畫上的意境生成,沒有畫的境界生成,自然就沒有畫品的美的呈現,這正如一位少女,即但她如何芳齡華艷,風情萬種,但凡她臉上沒有笑容,抑或缺少一只瞳孔,盡管她多么有詩意和線條美也照樣失去她本有的人性美一樣。因此,繪畫是依靠畫的內容取舍、墨的處理、色彩的運用以及空間的設置等因素合成的一種特有的思維創造方式表達而成的。他酷愛書法,自兩歲始由家父把手引領入門書道。慢長四十余載的書法藝術創作和書法學術研究的實踐中,他不僅對這門專業注入了深厚的情感,還在這門古老漢字的探索與總結中有了自我獨到的語境理解和深邃的藝術表達。說理;世界人類唯獨中國的漢字才具稱其書法藝術。因此,這門藝術有別于現今世界所有其他領域的任何藝術,這門書法藝術是仰仗豐富的邏輯思維和形象的哲學思想貫通始終而同時完成的一種高難度的藝術創造形式。論形:漢字書法,其結構大約不外乎上下、左右、內外、交叉、等邊、對稱、三角等形式合成的體態狀形。自陶符、甲骨文迄今的諸體體式,無不因筆劃的凝重、氣勢的渲染、體態的某構、形美的靈韻以及空間的布局等因素來體現其字的美感和幅度的化境。言美:中國書法大體分為三大美學范疇,或稱三大審美主題:即傳統美、表現美、章法美。傳統美,就是從書家呈現的筆意處理,行墨法度,造形規整等角度看其是否具有傳承漢字書法的古老意韻。表現美,即通過作者的行筆氣勢、筆法轉換、字態結體、氣韻開合等美學創置和審美收束來斷定書家在此門學科上的理論修養。等等這些,均在寒夫先生的《關于書法入門》、《論書法與書學之關系》、《美與丑的藝術》、《關于碑學與帖學》、《論書法藝術的表現美》、《淺談中國山水畫》《漫談中國書畫史》及《芻議中國書畫鑒定》等文章里得到全面的答案。作為一位有深度學養和廣度研究的藝術家,寒夫還關注人類文明與傳統禮尚以及當代文學、社會學等多領域的人類學課題,這些都在其《寒夫藝術論叢》里體察他別有建樹的人生況味。
寒夫,他出生于古城黃州的一個普通的文化世家,自幼深受父母和家庭的文化熏染。雖然飽經多災多難和窮困交加,但他從未放棄過對養育他的荊楚大地這塊熱土的研析與回望。在豐富的人文學史里,他不斷汲收并揮發那些先賢們的精神學養。畢昇,以科學的思想與創造規范了人類印刷史上的第一個輝煌時代;李時珍,用畢生的心血修撰了人類醫藥史的偉大奇書《本草綱目》;李四光,借助科學的力量,診斷了地震史上的重要規律;熊十力,以其《新唯識論》及《原儒》等著作堪稱中國“熊學”(哲學領域)自成一體的杰出成就;王亞南,因《資本論》的譯著為中國乃至世界人類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聞一多,以《死水》和《紅燭》深刻揭露了封建體制給人民帶來的精神巨痛和為光明勇于獻身戰斗精神;胡風,作為當年魯迅的戰友,為新中國的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得得基礎;葉君健,為我們文學與教育事業做出了非凡成就。且古代是為官或客官到此的文化先賢也不少,如鮑照、杜枚、望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蘇轍以及李贄、吳承恩、馮夢龍等等。他們無不時刻激發寒夫的探索激情與求進信念。遂然,二00七年夏,他的《滁州三秀》榮膺“紀念歐陽修誕辰一千周年”文學征稿一等獎。此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一百元錢離開故土去沿海發展至今,先生先后舉辦書畫個展三次,個人大小筆會專場六十余(場)次,慈善捐贈國家、國際社團機構一百二十余單位,其書畫藝術風格和作品審美意蘊早經國內外諸家媒體廣為報道。
應該說,影響寒夫結緣文學和書畫藝術的,還是屈原與蘇東坡。在《楚辭》里,他看到了故國的離殤和人民的悲憤,在東坡的文學和書畫里,他清析地領悟到人生命運的多變性與創造性。
總之,在《寒夫藝術論叢》里,人們不難看出他作為一位深受楚文化潤養和中外文學熏陶以及以天賦來成就夢想的貧民藝術家的成長史。正是他博采眾長,廣納善請,鋤耕不止,才形成他在書法、文學、繪畫等領域的獨到建樹,豪放一派的藝術體系,為廣大讀者和觀眾所敬仰。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寒夫先生在不斷探求的征程上,正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以創造美的精神樂章和美的心靈為至尊,為不斷豐富和升華《寒夫藝術論叢》的生命主題而更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