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思源策展,藝術家張慧個展——“空地”于2012年4月28日—6月17日在長征空間展出。本次展覽是張慧繼2009年長征個展“二十一層半”之后歷時近三年創(chuàng)作的展示。“空地”的展覽結構圍繞“圍觀”、“霓虹燈”、“救生圈”、“聽及對話”等關鍵字展開。
海德格爾說,藝術品要“建立起一個世界并讓它成立”。這句話可以用來描述“空地”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本次展覽的作品中,藝術家張慧不斷否定對已存在物體的自身屬性,為物的本體賦予了新的可能。張慧通過丙烯顏料將救生圈、耳朵、鞋子等這些習以為慣的事物在黑背景上透以真實的存在感。主體的浮離與黑色背景的空洞在視覺上呈現(xiàn)出不妥協(xié)的矛盾,在這樣的集合下,主體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張慧看來,視覺經驗不僅僅是美術的經驗,而是被視覺“訓練過”的經驗,它常常給人思考以暗示,進而左右著人們觀看世界。他試圖在繪畫中盡可能地去檢討這種假設前提下的經驗,檢討這種暗示與被暗示的關系。那么,他的思考就是,什么決定了視覺經驗?——推導出兩個有遞進關系的問題,“怎么干決定干什么”和“怎么看”:前者的重點在問“你有何種認知思維?”。張慧的繪畫既不是看見什么畫什么,更不是靠技術來彌補、修飾“看”在智性層面上的缺陷,而是關注如何去“看”這個世界,追求“看”的境界。所有的文化現(xiàn)實、所有的知識積累、知識儲備經過提煉、篩選后才決定每個作者看世界的方法。掌握了這樣的語言,才能決定做什么。推進這兩個問題,個人在社會中的現(xiàn)實存在、帶有個人角度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實,也就變成了作品。
在“空地”中,張慧去除了對作品本身提供闡釋和象征意義,向“物之物性”的理解進一步邁進。當作品不需要任何人為其代言時,它就開始變得比創(chuàng)作者本人更加有力。
策展人秦思源
張慧在長征空間的個展題目“空地”指向了一種基礎的缺失,一種理性根基的不在場。現(xiàn)實是確鑿可觸的,但同時也是人為建構的。一切雖然真實,但卻不一定非要你相信。我們無法心安理得地認為事物的現(xiàn)狀都有根有據(jù),而且對這個人造世界的結構審視越多,你就越懷疑其基礎。革命失敗,傳統(tǒng)已死,廢墟之上只??諢o,而超市、公寓樓、社會結構以及人們三心二意相信的一切似乎都只為填補這個虛空存在。那么,藝術家又該如何描繪這樣一種意義被完全掏空的現(xiàn)實?這是張慧在創(chuàng)作中考慮的核心問題,也正是在這個問題驅動下,他不斷翻過去的自己,只為建立一個不依賴于眼前人造現(xiàn)實的世界。
關于藝術家
藝術家張慧1967年出生于中國黑龍江省,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是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活躍于中國當代藝術界“后感性”小組最重要成員之一。其實踐領域包括繪畫、裝置、現(xiàn)場戲劇以及行為表演。張慧的主要展覽包括:2009年長征空間個展《21層半》、2008年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后殖民說再見》(廣東美術館)、2007年長征空間個展《局部地區(qū)》, 2005年臺北美術館《嗡 嗡嗡……》, 2004年上海雙年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