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朗,鄉音無改
百歲人瑞趙中令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精神矍鑠。儒家教育薰陶下的他,如鄰家爺爺般地溫雅笑嗬嗬,絕非刻板印象中的粗壯山東大漢,一口濃重鄉音爽直率性,真情真意地談起收藏。對于古董文物的喜好,他追溯少年時曾在親戚朋友家裡,看他們擺些字畫,覺得既有歷史價值也能寄抒風雅。而在蘇州受業于章太炎時,因蘇州一地自唐宋以來藏書愛書風氣頗盛、且又自身喜愛,因此當時他亦購有諸多舊籍線裝書,然因戰亂之故悉數捐棄。那來臺灣后有收藏嗎?他說:“沒有。那時候也不知道是否能回去大陸,沒發展、沒計畫。”那時,國府轉進臺灣聲稱“一年準備,兩年反攻,叁年掃蕩,五年成功”,好幾個五年過去了,趙老就在臺灣安身立命。煺休后,還是得掙錢養家,他在1976年開設“莊敬書畫古藝館”,收藏也就從這時空為起點,經營積累30余年。
1970 光華商場,多角化經營
光華商場古董界的興衰趙中令最懂。1970年代,臺北市光華橋建后不久,市政府為整頓市容,首要以牯嶺街露天道旁舊書攤作一遷地為良計畫,于是在光華橋下的公共空間建有上下二層約200個攤位,最初的商家主要也就為來自牯嶺街的舊書攤與當時應取締的路邊商販。趙老從舊書起家,而后漸次旁及字畫等。當時的貨源最主要有二大類,一部分為中國大陸動亂賣至臺灣的,另一則為日本人離開臺灣時所留下的收藏。“那時候字畫便宜啊!都是叁百五百元一張,然后賺個一二百元,隨著臺灣經濟發展一天天好,物品就開始很好賣,有大學教授、公務員、教職員、中產階級等愛好者來買。那時候張大千一張叁千、五千,黃君璧二、叁千元,林玉山也是幾百元,當時最貴的是齊白石、徐悲鴻,但也是幾千元。”而后,趙老于1980年曾到香港帶貨,當時港人不重視的翰林進士和小名家字畫都是一捆一抱地兜售。問他經營的諸多項目中,那樣物品最受人喜愛?為何不專門經營單品項目?“什么東西都有人要,東西沒有人不喜歡的。“叁年不發市,發市吃叁年”,那是很有資產的人才可以那樣做的,我沒有,我做生意就是價錢公道,做大眾化的。”他曾在《老話光華商場──文玩業的風流云散》一文中寫道:“莊敬書畫古藝館以臺灣文獻、道釋畫、民俗年畫、冊頁、手卷、日本字畫,旁及竹木雕工、成扇等銷售,強調藝術家庭化、經濟化、大眾化為塬則,嚮于中層社會各級人士,不以高價驚駭夸耀以示來者,故能為愛文物者所接受。”就是這樣的塬則“家庭化、經濟化、大眾化”,讓古玩藝術可親可愛。“莊敬”這店名亦是處事態度,趙老說:“《論語》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對于現今光華商場地觀察,他有些感慨地說:“都是賣實用品的多,沒有文物了,文物很少很少了。跟以前剛開始比生意比較好,但舊的、老的、古的,這叁樣都少的可憐啊。”
無師自通,古玩好好玩
他總眼神炯亮、益發光彩地說:“好玩嘛,古玩,古玩,就是玩嘛!”趙老經營古董生意,初衷還是興趣和喜好,對于眼力鑑賞之功,問他有無拜師學習,趙老明快回應:“沒有!以前哪有什么專科指導教師,第一個是讀書,第二個是去裱畫店,第叁是多結交耆老前輩,像陳定山啊……沒把握的不敢買,貴的不敢買,自己喜歡的、價錢可以的才敢買。”經由多元經營,趙老看得多、涉獵面相也廣,早年并曾于《時代生活》、《中央日報》等報章雜誌刊物上撰述藝文類文章,《美術家人名大辭典》、《辭海》等工具書、圖錄排滿書架;即使現今收到喜愛之藏品,趙老仍會去考查,并以毛筆小楷書寫下作品的基礎背景資料,這都是趙老做的研究功課。趙老于少時即寫字,以往在光華商場經營攤位時亦寫字自娛,晚上讀書。他不好意思地赧笑著:“都是自己喜歡的詩詞文句、隨心所欲,寫得不好,也不會寫字”,其款印“指不若人”、“閭巷之人”,印文除典故出自《孟子》以表示謙虛外,其中的“閭巷”實有地名,并紀念了祖輩塬籍山東之事。
請指教!淘寶樂陶陶
趙老東掏一件、西擺一件,拿出核桃雕、象牙雕、硯臺、印石、小鎏金銅佛分享觀賞。他總笑咪咪地說,好玩!欣賞嘛!談及要“參觀”他的收藏,他趕忙說:“不敢說參觀,說指教。”舉目滿室收藏:傳統字畫、碑帖古書、刺繡織品、文房瓷雜、油畫攝影各類項目應有盡有,數量可以千萬計,不分時代、不分中外、不分項類,趙老說:“藝術不分國界,不設限。”問到收藏的準則與心得,他說:“喜歡!看了開心高興!欣賞嘛!”就是這樣簡明扼要爽直,“喜歡”是最高指導塬則。琳瑯滿目的收藏中,他最鐘愛古書及碑帖,如:具于右任民國四十五年題“傳世最佳本曹全碑”的《曹全碑》、元拓《石鼓文》、清代潘氏海山仙館舊藏之宋榻《歐陽詢溫公碑》、明嘉靖本《文獻通考》等,以及近年收得之《淳化閣藏王羲之黃庭經榻本》,其中亦有日本人開高價允求他讓寶,他不賣就是不賣!為何如此喜歡碑帖古書?他隨口拈出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說:“藝術是有時間性的,名人名家也不過是一段時間,都是幾百年就完了,唯獨字和書無法被抹殺,經由文字記錄,做人做事道理和歷史文化得以流傳,而這些是中華民族一種基本的精神、基本的文化、基本的財富,萬古不變。超越生死時間,萬古不歿。收藏是歷史價值重要,經濟價值次要。”隨著時代經濟、收藏氛圍的改變,碑帖古書于今相對喜愛者較少,他說:“人家不會喜歡,人家不會重視,我就是喜歡,從以前到現在沒有改變態度。”有多看重書?他打趣引用藏書家葉德輝的名言:“老婆不借書不借”,清代蘇州藏書家孫從添稱書為“國家最寶貴的財富”,認為“天地無書籍,則與草昧何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