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養一批策展人,研究宋元的、研究當代的,都可以來做組織者,策展上可以組織招聘,向全國招聘。這樣的策展方案需通過我們藝委會的審定,并納入中華藝術宮每年的策展計劃。”
——中華藝術宮籌建辦主任施大畏
相比較國內美術館、博物館臨展以作品、流派、藝術家等物理性特征為策展謀略不同,加拿大、美國的美術館、博物館臨展更強調專業性,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用跨學科的視角,挖掘藝術作品內在的關系,構建易于傳播的展覽方案。中華藝術宮作為一個展覽體量巨大的美術館空間,如何能在展覽的策劃方面體現創新意識?
記者在日前的中華藝術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華藝術宮將在慣有的展覽策展機制和策展人的選擇上采取創新措施,即建立國內外、老中青相結合的開放式、項目制、柔性化的策展人機制,以項目為任務編組,聘請海內外一流專業人士擔任策展人,提高展覽質量。
借助學術力量帶動策展
其實策展人的工作,就是構思、組織和完成一個關于藝術的計劃、藝術的展覽。美術館的策展人,會根據每個美術館的方向、美術館自己的定位的不同,來組織、完成這個展覽。
針對這個策展的運行機制,中華藝術宮籌建辦主任施大畏介紹:“我們不養一批策展人,研究宋元的、研究當代的,都可以來做組織者,策展上可以組織招聘,向全國招聘。這樣的策展方案需通過我們藝委會的審定,納入中華藝術宮每年的策展計劃。”
中華藝術宮籌備辦常務副主任李磊對早報記者詳細解釋了這個“柔性”策展的概念,比如“開館展中的‘來自世界的祝賀’的每個系列展都由國外、館外策展人和以上海美術館策展團隊為基礎的館內策展人聯袂策展。開幕大展之一‘海上生明月’的策展人是上海美協副主席、書畫出版社總編盧輔圣,‘錦繡中華’的策展人是來自北京的批評家尚輝,7個名家館專館中的4個專館邀請了館外專家團隊。除了原先的上海美術館策劃部副主任江梅之外,還有胡光華教授和彭萊教授等等。開館大展中探索了這樣一種新的機制,使得我們的展覽策劃可以成為源頭活水。”未來的美術館的趨勢也是更多借助社會的學術的力量,他們的介入將為美術館帶來鮮活的氣息和沖擊力。
發揮自主策展能動性
顯然光靠一個館的自有策展人力量不足以應付如此巨大體量的展覽面積,在展覽的策劃方面,還是需要加強自主策劃,提高展覽質量,改變以往收場租、展期短、展覽質量參差不齊的局面。每年自主策劃的展覽應占展覽總數65%以上。中華藝術宮應盡早創立品牌性周期性的大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要繼續辦好《上海雙年展》,積極籌劃《上海設計雙年展》。
“課題制、項目制、彈性制”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的設立方針,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主任李向陽認為,“如果本館堅持只有自己館內的策展人才能做展覽、只培養自己的策展人,那做出來的展覽勢必會有‘近親繁殖’的雷同感。而采取完全項目制,那就失去了自己館內策展人的優勢,就像大學里沒有自己的教授一樣可笑。”當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稱為“策展人”的。把一群不被發現的藝術家聚在一起,讓他們被注視到,或者,組織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一個成名的藝術家,用展覽本身來促成藝術家轉型,這才是策展人所能起到的最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