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底,中國博物館總數已達3589座。免費開放4年來,累計有13億人次走進博物館。“逛”博物館逐漸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如何采用更為先進的陳列展覽理念,讓博物館展覽更加吸引人,成為當下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2012年12月,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創新運行機制,探索實行策展人制度。
源于國外的策展人制度進入中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造就了中國首批策展人。在當代藝術領域,策展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在我國博物館界,“策展”卻是近幾年才興起的。策展制度在國內博物館現行體制下如何運行?這將是一個具有挑戰的課題。
觀念和體制仍有束縛
“雖然我們舉辦了無數的陳列展覽,其中不乏優秀的、獨特的展覽,然而,對策展這一概念卻較少提及,更遑論重視。”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姚安說。
除了觀念上的局限,博物館現行體制在文物保管與利用、展覽與推廣等方面也與當下陳列展覽的需要不適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告訴記者,中國的博物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主要依靠館內的業務部門如陳列部等組織展覽,其功能僅停留在展品的單一布置而非專業性策劃;與此同時,藏品研究方面的專家在完成一般性研究、修復、常設展等方面的工作之外,很少主動組織或參與博物館的展覽和展覽策劃。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博物館在展出館藏藝術品或接納外來臨時展覽時,常常缺乏以開放性學術思考為前提的整體策劃。
“據我所知,現在許多博物館的特展、臨展,都是由外部策展團隊根據博物館的展廳進行設計之后,將展覽直接‘搬’到博物館的展廳中來的。”宋向光說。
策展人無話語權?
“西方的博物館策劃一個展覽一般需要兩三年,有的甚至需要準備六七年,中間需要策展人來組織和協調。從研究策劃、選取展品到展覽開放,從出版展覽成果到配合實施教育計劃,策展人需要參與展覽的全過程。”云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斗說。
“國外的獨立策展人首先需要確定展覽的主題,并且需要自己拉贊助。目前國內博物館的策展人不用自己找任務,辦展所需資金也可以向國家申請。”馬文斗表示,從目前大多數國內博物館的機構設置和人員安排來看,從事博物館工作的業務人員大都是歷史、考古等專業出身,要想成為策展人,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和多種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總的來說,策展人制度在國內博物館的推行還處于探索階段。”馬文斗說。
策展人制度是否符合我國國情?近日在南京博物院召開的“博物館改造與展覽提升新啟示”論壇上有觀點認為:在我國,館長或更高層的領導往往是一個展覽的策劃者和統籌者,所謂的策展人常常只能考慮展覽本身。在這種情況下,策展人并無話語權,對展覽的主題、內容、規模、經費,甚至開展時間等也無權決定,導致展覽難以呈現最佳效果。
須破館際壁壘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質量已有較大提高。追求多樣化的主題,注重內容的學術和文化含量,采取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展覽形式,注重與觀眾實現有效互動與交流等,成為我國博物館展陳的新要求,但這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
“一些新穎獨到的展覽僅靠一館之力難以實現,常常需要國內多家博物館及相關文化機構的支持,引進外展甚至需要國外博物館的資源配合。就目前來說,國內大多數博物館很難有條件實現這種聯合,比如山東省博物館,目前還沒有外展。”山東省博物館副館長楊波說。
“文物是全民財產,我們應通過各種形式實現其保護、利用的最大化。但由于文物的移動需經審批,主要負責人怕擔責任,甚至有些地方把文物看做‘私產’,使得文物的資源共享變得十分困難。”馬文斗表示。
“在資源共享方面,國外博物館做得很好。比如英國,同樣地處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和泰特現代藝術館、克佑花園、國家美術館以及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等,始終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和往來,蘇格蘭格拉斯哥的眾多博物館也是‘一家子’,由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曾赴英國參觀學習的首都博物館策展人薄海昆說。
目前,文物館際互借和資源共享困局有望破冰。此次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促進館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打破管理體制上的壁壘。”在此背景下,中國博物館正式邁入策展時代或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