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紫砂名家作品投資更講究作者及其實力
中國的民間藝人,大多隱姓埋名。民間工藝界的行規,也使得民間藝人習慣了默默無聞。比如說,你脖子上掛著塊翡翠,你不知道是誰雕刻的;你腳上穿著雙繡鞋,你不知道是誰的手藝;你吃飯用的青花碗,你不知道是誰制作的;你家里有張雕花大床,你也不知道那是誰的作品。古往今來,民間藝人大多不在作品上署名,誰知道他是何方高人呢?
可是紫砂界卻不一樣了。在一把紫砂壺上,我們至少可以在三個地方看到作者的簽名,一是壺底,二是壺蓋,三是壺把的下方。除了在“文革”那樣的特殊年代,紫砂壺的制作者,從來都是要鄭重其事地署名、不厭其煩地落款的。 雖然,紫砂壺在清代也成了皇家供品。但是,紫砂壺藝界從來就沒有官窯這一說。因此,也沒有出現過用“大清制造”、用“乾隆御制”這樣的官印來取代個人落款的行規。
雖然,紫砂界存在過“合作社”、“紫砂廠”、“紫砂集團”這樣的組織形式,但是,紫砂壺的創作與生產,從來都是以某個人為中心的,海內外的買家、炒家和藏家,也從來都是只認名頭不認單位的。
這一現象,這一工藝美術界的例外,說明什么問題呢?它至少可以說明,紫砂壺藝界自古尊重壺藝家的個體勞動,自古重視作者意識、責任意識與品牌意識。而對于這些意識的重視,其意義是深遠的。所以選購名家紫砂壺時,首要看作者。
當代紫砂壺名家作品的投資更多如同字畫一般,講究作者。首先講究的是實力,并不是誰名氣大,誰的壺就一定好,關鍵要靠實力。其次是造型。實力分兩方面:其一是創作實力。基于傳統但又高于傳統的造型創作實力,就目前來看,仍然不夠。其二是手頭功夫的實力,即能把心中的構思變成現實的能力。
二是職稱、傳承。紫砂是講傳承的。投資是為了升值,有職稱、有傳承的自然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是投資收藏者的參考標的之一。
三是潛力。目前很多大師都是出生在1950年之前,這些大師幾乎已經不怎么做壺了,存世的作品比較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市場對這些人的作品是比較看好的。而50、60年代的人,多是前者的徒弟,也都有希望成為大師;70后這一批很多人的基本功不錯,對于泥料也很了解,很多人也已經嶄露頭角,甚至超出他們的父輩、師輩,但其中的炒作、運作成分也很多,需要我們謹慎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