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趙無極回母校舉辦講習班
杭州風景(油畫) 趙無極
人物名片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1921年生于北京,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48年赴法國留學,并定居法國,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2013年4月9日下午,趙無極因病醫治無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3歲。
“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筆、涂顏料,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93歲的法籍華裔抽象派藝術大師趙無極于4月9日在其瑞士家中去世,這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趙無極曾獲法蘭西騎士勛章,2012年,他的巨型畫作《Juin-Octobre85》在香港拍賣會上以1800萬港幣成交,創下中國油畫界的拍賣紀錄。他還曾在世界各地舉辦了160余場個人畫展,與美籍華人建筑設計師貝聿銘、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融入西方主流美術界
法國畫家馬蒂斯曾說:“你想學畫畫,那就先割掉你的舌頭,因為從此你只能用畫筆來表達。”而趙無極就是這樣一位不善言辭的人,他對人生的感悟只需要用自己的畫筆便可詮釋。
趙無極14歲考入杭州藝專開始學習繪畫。但是趙無極不太能接受當時國內傳統的中國畫觀念,同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在心中選定了藝術之都法國作為自己的進修圣地。1946年,吳冠中、熊秉明考取公費赴法留學;1948年,在國內任教6年后,趙無極自費攜妻乘坐“安德烈·勒龐”號郵輪赴法留學。幾十年后,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被譽為國際畫壇的中國“三劍客”。
同夏加爾、莫迪里阿尼、畢加索和米羅一樣,雖然是來自異域他鄉的藝術家,趙無極的藝術也在法國開花結果。然而,當時的歐洲人普遍認為中國畫之所以美,完全是取巧于絲絹的感覺,他們眼里的中國畫更像是工藝品。在1948年的法國,中國的畫家若想獲得成功,都要主動去和國際“接軌”,改造自己來迎合西方趣味。初到法國的趙無極同樣不能免俗。他在法國的早期作品大多是用油畫顏料畫一些篆字或碑文,這種作品表面帶有一種神秘的美感,但對于以歐洲文化為中心的西方人來說,這類作品依然屬于文化另類。
在趙無極認清這一點,并摒棄這種作畫方式時,才真正迎來了他藝術事業上的高峰。他開始將西方的抽象與東方的意象融合,雖是在作油畫,但又好似中國文人在直抒胸臆,達到了大寫意的意味無窮之效。這種獨特的味道,讓西方人認定了這才是屬于中國的油畫,也認定了他是第一位進入西方主流美術史的中國藝術家。
一名偉大的藝術家,能夠被后人銘記的就是他的作品。也只有獨具個性語言,同時具有時代性的作品,才真正具有藝術價值。收藏家郭慶祥認為:“趙無極的藝術是創造性的,他的創造性同時又和他所處的藝術發展時代緊密相連。今天回頭再看他的作品,每一個階段都留下了他孜孜不倦的藝術探索和創新精神,他學習畢加索、馬蒂斯、莫迪里阿尼,吸收米羅畫風,也借用甲骨文符號,更把中國傳統繪畫中空靈的畫面構架帶到了其油畫創作中。所以,趙先生的藝術表現語言既是西方的,又是東方的,或者說根本就勿用分東與西!”
曾回國開繪畫講習班
自1948年趙無極離開中國,這一別就是整整37年。1949年末,吳冠中、趙無極、熊秉明三位為了回不回祖國而在巴黎徹夜長談。最后,趙無極、熊秉明留下,吳冠中回國。直到1985年4月,趙無極應邀回到母校中國美術學院講學,舉辦了一個為期1個月的“趙無極繪畫講習班”。但這再一次的相見,卻只平添了趙無極對中國未來美術發展的憂慮。
當時來參加講習班的學生都是來自全國8所美術院校的優秀人才,他們大多是在蘇聯美術教育體系下學畫,很多人的藝術風格都驚人的相似。這讓趙無極大為驚訝,他便決心要在講習班中“用手術刀狠狠地戳幾下”,不僅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藝,更要喚醒學生的自主創造意識,要讓學生將繪畫視為類似于“呼吸”一樣的自然行為。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書記章曉明,當時任講習班班長,他對此事記憶猶新。“當時,我們都抱著一種‘趙無極先生作為抽象畫家怎么來給我們上寫實繪畫課’的心態,帶著一種好奇和期盼來上這堂課。當他站在你面前的時候,趙無極先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大畫家,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普通的老人,很儒雅,并且平易近人。跟他接觸,就像跟我們的長輩接觸一樣。他上課非常兢兢業業,每天都非常準時,一整天所有的時間都在教室,給學生改畫,每個學生都改,在具體的繪畫實踐中呈現他的思路。課間休息時,他就坐在藤椅上和我們聊天,講跟畢加索交往的故事。”
當年,同學們懷著試探的心情,冒昧提出了希望畫外國模特兒的愿望,趙無極先生欣然答應,請他的夫人當模特兒。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陳海燕也是當年講習班的學生,她回憶道:“講習班雖然只有短短的1個月,但是當年趙無極先生教給我們觀察事物的方法,強調藝術的個性,以及他對藝術的執著和虔誠,這些在我們心中永遠駐扎下來了。”
到了1997年,趙無極以法籍華裔藝術家的身份隨同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并于次年在上海博物館舉行了展覽。那時,他欣喜地發現,展覽大廳中竟有那么多的年輕人圍繞著他的作品,興奮地欣賞著、談論著。與1985年的訪華不同,這次他從年輕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國美術的希望。
“中西融合”的標桿人物
趙無極的國際性影響,讓人們認識到中國文化復興的獨特范式。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當年也是繪畫講習班的學員,與趙無極有深入的交往。他曾說過,從林風眠到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蘇天賜、席德進,他們之間不僅是一種師生關系,更是一種東方新興藝術的血脈關系,這里邊有著一道獨特而重要的歷史脈絡。林風眠為新世紀的藝術發展提供了一條包容中西、觸及本性的精神道路,趙無極是這條路上的旗幟。
藝術家尚揚認為,趙無極所體現出的藝術現象同畢加索發現黑人木雕、印象派畫家熱衷日本浮世繪的道理有相似之處。“中國繪畫講究氣韻,講究空靈,講究呼吸。畫面上的空、虛之處,正是繪畫靈魂所在,正是人們情思的神游之處。趙先生卓具成就之處就在于把這些中國繪畫的精神帶到油畫中來。”
趙無極到法國之后,表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修養,以及主動將西方繪畫媒介同中國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性。這讓身為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的楊參軍尤為佩服。他說:“我可以在趙先生的抽象繪畫作品中深刻地感受到他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把握和了解,比如對畫面氣韻的把握,對抽象意境的把握。前些年,在趙先生80多歲高齡時,他還來到美院的油畫系給同學們現場寫生示范。他作畫的狀態,著實令人感慨。他的狀態和年輕人一樣,大師就是大師啊!”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成南炎這樣認為,在眾多藝術家殫精竭慮地做“中西融合”的文章時,趙無極為中國想要“走出去”的藝術家樹立了一個標桿。在這方面,趙無極做得是這樣的充分、完美。如果沒有他,中國的藝術實踐要盲目得多。
英國牛津大學邁克爾·蘇立文教授在《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中評價趙無極道:“一個巴黎人,但不是巴黎畫派成員;一個中國人,但不是中國流亡者,他否認他的處境中存在任何沖突,或毋寧說,他正是在繪畫的行為中去解決這種沖突。因此,他在自己創造性的想象中,把東西方調和在了一起。”
在國外的歲月,對這位接受力極強的藝術家來說,影響是來自所有方面的。他說,“我學畢加索的素描,我仰慕莫迪里阿尼、雷諾阿和馬蒂斯,但還是塞尚幫助我尋找到了自我,發現我自己是一個中國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