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起,“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50年館藏作品大展”將拉開帷幕。
作為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的慶祝展,此次大展將展出600多件館藏精品。從1885年任伯年的國畫《趙德昌夫婦像》,到1924年齊白石國畫冊頁,再到1943年蔣兆和國畫《流民圖》,及至1980年羅中立油畫《父親》和1994年劉小東油畫《盲人行》,參展作品中,既有不少觀眾熟識的經典之作,也有很多首次露面的藝術精品。展覽也是國內藝術界對20世紀中國美術的首次完整回顧。
此次大展將展出至7月8日。
主席題字寫了五張紙
據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介紹,1961年,尚在施工期的中國美術館就開始征集作品,到1962年開館時已積累作品近5千件。館內檔案顯示,最早收藏的是林風眠、傅抱石和石魯三人的國畫。
1963年6月,毛澤東主席為中國美術館題寫了館名,這一年便被定為美術館正式建館的日子。此次展覽上,毛澤東手書館名原件的復制件將首次亮相??蓜e小瞧它,由于原件借不出來,復制件上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加蓋了印章,而有這個章便說明它是第一件。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美術館”這五個字,竟然不是寫在一張白紙上,而是分別寫在五張便箋紙上。
中國美術館的此次展覽,在布展結構上融入不少新意。所有展品以時間為線索,分為“傳承與引進”、“苦難與抗爭”、“探求與拓進”、“主人與家園”、“反思與開放”、“多樣與繁榮”六大板塊,每一板塊都強化其對應時期美術作品的特征。比如“苦難與抗爭”板塊,對應的時間節點為上世紀30年代,其展出的作品不僅有油畫和國畫,還有著名影片《漁光曲》。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任伯年的國畫《趙德昌夫婦像》顯得有些“例外”,這幅作品中的主人公是畫家的外祖父母,作品誕生于1885年,其創作年代遠遠早于館內的其他藏品。由于太過珍貴,這件作品此前從未示人。著名美術史論家劉曦林介紹說,通過這幅作品,能夠明顯看出西洋畫對中國畫的影響,油畫特有的明暗度在國畫上得到體現。
與《趙德昌夫婦像》形成參照的,則是王悅之的油畫《臺灣遺民圖》和蔣兆和的國畫《流民圖》。劉曦林分析說,《臺灣遺民圖》中融入了中國畫裝飾性的畫法,體現了油畫民族化的思考;而蔣兆和在創作《流民圖》時,學習了西方畫家的做法,畫中不論是人物還是毛驢,都是畫家請來“模特”后臨摹出來的。
版畫是中國美術館藏品較多的一類藝術品,目前數量達數千件。憑借如此龐大的館藏資源,此次大展對上世紀30年代左翼美術運動中誕生的新興版畫,給予了集體呈現。而在“探求與拓進”板塊,包括吳作人、董希文等一批到西北寫生的畫家的作品,以一個群體出現在展廳里,這些作品無不是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找到了中國繪畫的傳統。
吳作人的油畫《齊白石像》,則出現在了“主人與家園”板塊。畫中,齊白石右手的拇指、食指捏合在一起,如同正拿著毛筆,體現出一個勞動者的習慣性動作。據劉曦林回憶,吳作人后來還曾特意到美術館,要求與這幅畫合影,“當時老人說,齊白石是我們的后臺啊,是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