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至今,中國國家館已經在威尼斯雙年展走入了第十個年頭(除卻2003年因非典原因而滯留本土的所謂“外圍”展)。此次將于將于6月1日開幕的第55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的主題是“百科宮殿”,該主題體現了當代藝術與歷史傳統的融合。而本次的中國國家館以“變位”(Transfiguration)為題,輔以多個平行展。 “變位”對于中國館,是一次中國當代藝術及其文化表達的地理旅行:由中國移向歐洲,出現在文藝復興的意大利,與世界各國同臺展示當代世界文化與思想的多樣性。而此次空前的中國藝術家威尼斯大會師也不乏令人期待的作品。在此,ARTINFO遴選了五件值得玩味的新媒體和裝置作品,與您預覽此屆威尼斯的風貌。
中國國家館的“變位”指向當代藝術變化與思維的轉換,特別指向生活與藝術間隔的跨越、生活到藝術的轉化、物品到藝術品或藝術行為的轉化、非藝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等等,它包含了當代藝術的實質之一。此展將在意大利威尼斯處女花園及軍械庫舉辦,展出七套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的觀念裝置作品。其中何云昌和張小濤的作品拓展了新媒體的語義。
何云昌—《威尼斯的海水》 ,為觀眾互動參與作品,放置在處女花園
藝術家預備2013個玻璃瓶,灌滿海水,外表貼有藝術家簽名并編號的標簽。海水瓶擺放在九張中國式桌子上,供觀眾用自己隨身有的其他容器,如礦泉水瓶、水瓶等,從桌子一端的海水箱里灌上海水,來交換九張木桌上的藝術家海水瓶。觀眾需要在他們自己的容器上貼上藝術家事先準備好的標簽,并簽上自己的名字。
張小濤—《迷霧》、《薩迦》,數字三維視頻,在油庫內播放
張小濤的三維數字作品從另一個維度來展示虛擬藝術的當代先進性和可能性。他從中國社會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入手,以三維數字的方式,虛擬了一座城市的變遷和想象,其景觀之奇異與古今圖景之穿越,都如同身臨其境,亦真亦幻。
此次中國平行展“大運河”反映了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精神,呈現出文化、政治和經濟間開放的交流,展示了在運河連接的城市中當代藝術的出現和發展。此次展覽將呈現12位生于1950至1990年的中國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形式多樣,從中國國畫、裝置、錄像到行為藝術。以當代藝術的角度來審視大運河,為大運河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并確認了它從古至今的文化意義。其中徐冰的《大運河》與無關小組和石青的錄像作品共同展示了新老藝術家對于多媒體作品的控制和實踐。
徐冰—《大運河》,錄像, 教區博物館展廳
水在地球的縫隙間游動才有生命存活,筆帶著水墨在宣紙的縫隙中游走,就有了中國書法之美。在中國的“高人”,做事情最懂得給自然留出余地并與之配合,敬畏自然、順應天意而為之。
無關小組—《共生》
影像裝置(訪談錄像,收集圖片,鐵絲、衣服、玩具、漁網、水管、編織袋、塑料袋、紅條幅、電源線、垃圾等)
教區博物館展廳
無關小組在運河沿岸收集各種可用來編織的物品,最后將這些物品編織成一根繩子,這根繩子將把運河沿岸生活的瑣碎片段一起編織進去,成為一種關于運河在今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共生的調查報告,這根繩子將被制作成一幅具有敘事性的運河地圖。這是一條繩子已經或即將發生的經歷,而非它最終的形態,亦如任何作品都不能輕易的描述這個巨大的變化著的現實。
石青—《1794公里:與京杭大運河有關的能源地理》
裝置(圖片 錄像 糧食 煤炭 水 地圖 汽油等)
教區博物館展廳
石青租了一輛中型面包車,在北京裝載兩噸煤炭,從起點大運河零起點出發,沿其兩岸公路行駛,加注 100 元的汽油,在其耗盡地點停車,購買當地100 元的糧食或食用油,同時卸下同等重量的煤炭,保持車的總載重不變,即維持吃水概念的物理狀態;在當地繼續加注 100 元汽油,在下一個汽油耗盡地點停車,重復以上行為,直至終點杭州結束。整個行程時間從2008年4月3日到8日,實際里程為 1839公里。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將于2013年6月1日至11月24日在威尼斯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