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展館:藝術家吉拉德?拉特曼(Gilad Ratman)
“威尼斯雙年藝術展對于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這是拉特曼首次參展,他出生于1975年,是有史以來代表以色列參展的最年輕藝術家。)第一個挑戰(zhàn)是規(guī)模(以色列展館共設三層),第二大挑戰(zhàn)是雙年展的格局:國籍概念與整個世界之間的緊張關系。
對于本屆雙年展,我設法創(chuàng)作一些好笑與荒謬的內(nèi)容。它關乎一段地下旅程——始于以色列,終于威尼斯以色列國家展館。地下旅程不涉及國界,因為國家定義在此毫無價值。因特網(wǎng)的運行模式是:輕輕一點“這兒”,就抵達了“那兒”,看不到具體行進路線。但事實上,所有地方都被谷歌(Google)標示得一清二楚,所以行進時不被人看到的唯一辦法就是用過去的方法——地下潛行。
提出國家展館的理念很聰明。當然,它給人以陳舊感,我們可以說它因循守舊,但它能引發(fā)討論。如今我們的身份塑造受到不同模式影響,但獨立國家的模式或許仍最具影響力。”
安哥拉展館共同策展人:斯特凡諾?潘塞拉(Stefano Rabolli Pansera)
“本人是建筑師,常在法國、地中海以及非洲工作。2012年,我與合伙人納西門托(Paula Nascimento)共同向安哥拉文化部長建議參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Architectural Biennale,建筑雙年展與藝術雙年展交錯舉辦)
安哥拉是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也是向中國出口石油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向文化部長建議的理由是:安哥拉是非洲經(jīng)濟中心,所以它從文化角度展現(xiàn)自己的立場至關重要。威尼斯雙年展并不僅僅只是消遣娛樂,而是認真反思盧安達(Luanda,安哥拉首都)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藝術家所起作用的契機。
對于今年國際展覽會‘百科殿堂’的主題,我們非常愿意做出答復。我們將策展一位名叫埃德森?查加斯(Edson Chagas)的作品(見右圖),他是位才華橫溢的年輕攝影師,專拍盧安達各種廢棄物。它們是都市實際狀況的真實記錄;在這些我們丟棄的日常用品中,他捕捉到了蘊含的美感。威尼斯是這位名不見經(jīng)傳安哥拉藝術家向全球藝術界介紹自己作品的絕佳機會。”
巴哈馬展館副策展人:斯坦瑪?shù)倌?格列高利(Stamatina Gregory)
“這是巴哈馬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我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平臺,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巴哈馬通常是旅游目的地。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是國家主動為之,反映了我們國人企盼參與到藝術對話中來,這場對話始于19世紀,當時主要是各個殖民強國展示自己的文化掠奪品。如今的威尼斯雙年展已經(jīng)成為這樣的場所:可以公然宣示自己的國家認同,因此允許加泰羅尼亞(Catalonia)這樣的地區(qū)參展,要知道加泰羅尼亞幾十年來一直在努力宣揚自己的獨立國家訴求。
能參與興建自己國家的新展館,真是件振奮人心的事。因為這不僅是介紹自己國家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岑(Tavares Strachan)的契機,也是展示威尼斯雙年藝術展跨國界展館的好機會。國家展館是個奇妙的時代落伍者,它導致結(jié)構(gòu)復雜的展館橫空出世,而這正是很多藝術家設法解構(gòu)的東西。
盡管三位策展人中沒有一位是巴哈馬人,但我們都是合適人選,因為我們與塔瓦雷斯的良好關系由來已久。但將來的策展人倘若不是巴哈馬人,那就是我們嚴重的不負責任。但這只是整個漫漫征程的開始,而非巴哈馬文化作品在國際舞臺上正式登堂入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