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年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評委團名單出爐, 其組成依舊沿襲CCAA一貫的由國際國內評委共同組成的原則。評委團名單如下:
陳丹青(藝術家、文藝評論家)
高士明(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 )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策展人、藝評家、藝術史家)
凱文·麥加里( Kevin McGarry , 作家兼策展人)
烏利·希克(Uli Sigg, 收藏家)
兩年一度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于日前針對活躍于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評論家于2013年7月開始征集。此獎項于2007年由烏利希客先生創辦,希望通過各方面來指出中國當代藝術界所面臨的“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源來平衡市場的支配力而產生市場是決定一切好壞的獨裁者”這一問題,發起對獨立藝術評論的討論,并鼓勵能夠深入研究中國當代藝術但卻得不到資金支持的獨立寫作,進一步培養這一領域的參與者。
今年的評選由劉俐利擔任總監,評選依據依舊以申請者提交的研究提案為基礎, 獲獎者將獲得一萬歐元研究經費支持獲獎提案的完成,并由CCAA聯合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一成果。今年對公眾征集提案的截止日期為2013年9月20日。評委會定于2013年11月24日在CCAA中國總部召開。
2013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 評委介紹
陳丹青
藝術家、文藝批評家。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去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并自習繪畫。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畫系第一工作室。
1982年,陳丹青以自由畫家身份移居紐約,2000年回國后作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之一,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主持“陳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2004年末,因不滿學院的招生制度提交了辭去清華美院教授職務的辭職報告。
高士明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先后參與創建了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杭州媒體城市研發中心以及亞洲思想界組織“亞際書院”,其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社會思想以及策展實踐。2002年以來,他策劃了許多大型展覽和學術計劃,包括“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劃(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4)、“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2005)、“黃盒子: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與建筑”學術邀請展(2006)、“第六屆圣保羅建筑雙年展”中國特展、“地軸轉移:藝術家對香港回歸十周年的回想”(2007)、“影子的煉金術: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7)、“與后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屆上海雙年展”(2010)、“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2010-2011)、“變動中的世界,變動中的想象:亞洲思想界上海論壇”(2012)、西岸2013:建筑與當代藝術雙年展(2013)等。高士明出版的學術書籍包括:《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與后殖民說再見》(2009)、《巡回排演》(2010)、《胡志明小道》(2010)、《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難以言說》(2011)、《行動的書:關于策展寫作》(2012)以及《后殖民知識狀況:亞洲現代思想讀本》(2012)等。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1968年生, 策展人、藝評家、藝術史家。現任倫敦蛇形畫廊展覽與項目聯合總監,國際項目總監,馬拉松式訪談首創。
奧布里斯特生于瑞士蘇黎世。早在23歲時就在自己的廚房內組織了一場當代藝術展。 1993年, 成立了羅伯特·瓦爾澤博物館(Museum Robert Walser),并擔任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策展人,開始實施移動展覽項目。 1996年,參與策劃了歐洲第一個流動的當代藝術雙年展--“宣言展1”(Manifesta 1)。在《藝術評論》(ArtReview)2009年秋季的“年度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百強”評選中名列榜首。同年,成為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IBA)名譽會員。早在1991年,就讀于瑞士圣加倫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奧布里斯特就一鳴驚人:在自己的廚房舉辦了“廚房展”,展出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彼得·費茨利與大衛·威斯(Peter Fischli & David Weiss)等大家的作品。他以極高的熱情關注藝術家的發展,記錄各種藝術活動。“我堅信,藝術家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重要的人。如果我的工作對他們有益,我會非常開心,希望能對他們有幫助。”奧布里斯特以超常的工作節奏和對各種藝術活動的關注與參與,成為藝術界名人。
除了擔任多家藝術機構的策展人外,奧布里斯特還參與成立了“超早俱樂部”。該俱樂部在倫敦、柏林、紐約和巴黎舉辦沙龍式討論會,參加者需要在早上6點半趕到星巴克; 他也是《032c》、《Abitare》、《藝術論壇》(Artforum) 和《Paradis》等多家雜志的特約編輯;在薩斯費的歐洲研究生院、東英吉利亞大學、倫敦的南岸中心、英國歷史研究學院及建筑學院等多家學術和藝術機構奧布里斯特也舉辦過多次講座。目前他工作和生活在蘇黎世附近,頻繁往來于歐洲各地。
凱文·麥加里( Kevin McGarry )
作家兼策展人,目前工作和生活在洛杉磯與紐約。為《Frieze》、《紐約時報T雜志》、《藝術論壇》、《W雜志》、《多棱鏡》、《V雜志》 (V Magazine)、《周末畫報》等多家雜志和期刊撰寫藝術、電影和文化類文章。自2005年起,曾多次策劃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和BAMcinematek電影節與影展。目前擔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特邀電影策展人,組織策劃《展會1—紐約電影》( EXPO 1 : New York Cinema)。
烏利·希客(Uli Sigg)
出生于1946年,在瑞士長大。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后,在瑞士多家報刊和雜志社任記者和編輯。1977年至1990年任迅達集團亞太區域經理,后來成為該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及董事。1980年在中國建立第一家中西合資企業,并連續10年任該公司副主席。此后他擔任多個跨國公司董事。1995年,接受瑞士政府任命,擔任瑞士駐中國、朝鮮、蒙古大使。四年任期結束后,回國擔任榮格集團等跨國公司主席及董事。目前擔任中國發展銀行和多家中國公司顧問。他曾經協助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場館“鳥巢”的設計公司參與中國奧運場館的設計。在中國生活的多年里,他親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當代藝術的發展。曾經收集西方當代藝術品的他目前是世界上中國當代藝術品最大收藏家。2012年,他將1463件藏品捐贈給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同時將47件作品出售給該博物館。1997年他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創立了中國當代藝術獎。他目前還擔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協會成員、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國際咨詢協會成員。
2013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總監介紹
劉俐利
生于北京;生活工作于北京和香港;英國威爾士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
1995年創立北京力創廣告公司及紅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并曾任總裁。
2000年創立學騫助學基金會并任主席。
2004年成為威鑫資本合伙人,中國部董事。
2005年以來在中國及歐洲參與及策劃了一系列藝術展覽及藝術活動。
2013年 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 評論獎 作品征集邀請函
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獎 CCAA
中國當代藝術獎由瑞士收藏家、前瑞士駐中國大使烏利-希客先生于1997年創立,專門授予那些在藝術創作中表現出優異才華的中國藝術家及藝術評論人,通過出版書籍和舉辦展覽的方式,表彰他們杰出的創作和評論,并力爭使更大范圍的公眾了解并欣賞到中國當代藝術為中國當代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關于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評論獎
活躍的中國藝術界缺乏足夠的獨立藝術評論。在過去,市場其實是決定一切好壞的“獨裁者”。這種專斷局面的產生是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源來平衡市場的支配力。現在的中國既沒有美術館機構能夠并且愿意用他們成熟的策展實踐來參與討論,也缺乏獨立的分析和評判。后者旨在培養迅速增長的觀眾群體,這些觀眾要么只是粗略地一瞥,要么樂于為視覺藝術投資。
藝術評論獎希望通過各方面來指出這些問題,發起對獨立藝術評論的討論;因為對于推進中國的藝術創作而言,這是最為根本的,同時也進一步培養這一活躍領域的參與者。它也鼓勵能夠深入研究中國當代藝術、但卻得不到資金支持的獨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