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民間藝術,“泥人張”自張明山先生創始至今,已走過170多年的歷程,是北方泥塑藝術的杰出代表。9月21日上午,在中國美術館8號展廳內,“天津泥人張彩塑優秀作品進京展”正式對外開放。本次展覽是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繼上世紀60年代后第二次次來到中國美術館展出,向廣大觀眾再次呈現經歷百年發展的泥人張彩塑所取得的當代成果。展覽由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泥人張”大多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彩塑作品往往兼備寫實與傳神。泥人張彩塑采用中國傳統泥塑技法,強調“線”的運用,通過“壓、拍、堆、貼、刻、刮、削”等塑造技法,和“涂、染、勾、描、潤、擦、點、畫”等著色技法,追求解剖結構的合理性和夸張表現的適度性。泥人張彩塑以形神兼備著稱,作品惟妙惟肖,真實地反映出人物性格,形成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
展覽共展出72件彩塑作品,這些作品代表了“泥人張”發展170多年的藝術成果。其中既有泥人張家族的精品,也有彩塑工作室專業人員的佳作。這些彩塑均為中國美術館、天津博物館和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藏品組成。我們看到,在中國美術館藏的作品中,大多是以現實生活題材為主,如傅長圣的《山里紅》《大紅棗》《虎娃》,真實傳神地反映了民間生活;而天津博物館的館藏品則以古典文學題材組成,我們可以看到張明山先生的《二侍女》《蔣門神》也在其中。另外,展廳內的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作品也頗引人注目,它們反映出泥人張彩塑的當代發展成果。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戰禍和饑荒導致許多民間藝人處于饑寒交迫的困境,迫于生計的藝人們紛紛改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民間藝術開始受到國家的重視與扶持,1959年,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正式成立,泥人張的傳人開始傳授技藝,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而“泥人張”也由此從一個家族藝術活動發展為一項藝術事業。在經歷多年的傳承與發展,泥人張彩塑在2006和2007年先后被國務院和天津市政府列入首批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泥人張彩塑正不斷走向創新,這顆民族藝術的明珠正以獨特的魅力煥發出更奪目的光芒。這些精美的彩塑作品在8號展廳呈現給廣大觀眾,時間將持續至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