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當代藝術在中國仍然鮮有人知曉,邱志杰已經開始在中國南方創作概念性的藝術作品。在當時,大量西方思想在改革開放后涌入中國,他在藝術、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方面都受到此影響。其中包括尼采和維特根斯坦等思想家。很快地,他將新被啟發的創作想法和手法融合到他的作品當中。他關注民生,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持續見證了中國近來二十年的社會和經濟變化。中國這片土地與其特殊的文化語境是邱創作的土壤與根源,因此,他所見到的令人爭議的社會現象使他深入地思考,他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對這些現象作出的評價。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給當代中國帶來的變化,尤其是不同意識形態及不同現實世界之間的碰撞啟發了他。與此同時,他也時常對中國近幾十年的歷史進行反思:一個個體的生命如何被一個國家的命運所影響。在此次的展覽中,他將他思考的結果坦誠地傳達給觀眾。
這次邱志杰的個展與一本名為《玫瑰之名》的書有關。在這本書里,意大利哲學家翁貝托?艾柯講述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修道院里,發生了一連串神秘的謀殺案,隨著偵探深入調查,謎底最終揭開:原來一切都是由修道院圖書館中一本神秘的書引起的。這本書就是傳說中佚失的亞里士多德的《詩論》的第二卷。在《詩論》的第一卷中,亞里士多德談論了悲劇;相傳亞里士多德在第二卷中談論了喜劇,他談到了喜劇的意義及其技巧,也就是笑如何制造,以及如何給個人與社會帶來樂趣。一本像這樣的書注定是嚴肅的中世紀基督教世界所不能容忍的。因為這些“邪惡、無聊、無恥、愚蠢和放蕩的笑聲”必然會顛覆教會小心翼翼營造起來的秩序和權威,所以圖書管理員警惕地捍衛這份可怕的知識,每一個看了這本書的人都被他殺死。在故事的最后,這本禁書、謀殺者和整個圖書館都被燒成灰燼。
在此次的展覽中,邱志杰宣稱他“擁有”這佚失的關于喜劇的禁書,并要將其中的一些章節展示給觀眾。由此,原來被禁止的用來創造歡笑的技巧,現在能夠被觀眾公開地獲取,通過這種方式, 某種之前被禁錮的自由便能夠被獲得。展覽中的“笑聲”并非只是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笑,這笑聲令人顫栗,穿透人心,有著更深刻的含義--它的目的是喚醒。
邱志杰于1969年出生于中國漳州, 他現在工作和生活在中國。他在世界各地展出過他的作品,其中他的個展包括:2013年在威尼斯的克瑞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2011年在佩斯北京;2009年在紐約前波畫廊;2009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09年在北京的尤倫斯藝術中心。他近期參加過的群展包括:2012年倫敦薩奇畫廊;2013年威尼斯的圣區天主教藝術博物館;2012年在上海民生美術館;2011年在大阪國家博物館;2009年在柏林世界文化中心;2007年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俄羅斯的莫斯科國家博物館;2007年在北京長征空間;2005年在以色列Tel Hai的攝影博物館;2004年在馬來西亞的國家畫廊;法國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的國際攝影中心;2001年在紐約皇后藝術博物館。2012年他曾是上海雙年展的主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