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Aura)作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藝術美學系統中的一個關鍵詞,自問世以來,一直是被作為區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標志。常常用來概括和表述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由于其去手工、去審美和去膜拜化的過程及特點,古典藝術中那種作品內在生發出來的生命氣息和外在包圍著它的靈韻,以及被賦予的光環纏繞交織一起的“靈光”消逝或黯淡了。而本雅明當時所提出的藝術“靈光”的消逝,主要來自攝影、電影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后來以印刷、廣播、電視等新技術和傳播為代表的媒體變革。然而,今天當我們進入數字信息技術時代之后,重新探討本雅明所謂的那個曾經促使“靈光”消逝的“罪魁禍首”之一——攝影時,卻發現 ,所謂藝術的“靈光”,或許被轉化而依然“靈光”,或泛化而為更開放的形態和意義。尤其是在一個被稱為“黑暗”的數字化時代,對“靈光”的重新體認,重新把握、審視“靈光”的定義和價值,這不僅僅是一種渴望,更是一種理論探討和現實行動。
無論是消逝、黯淡,還是重溫,重構,在這個“去魅——返魅——再去魅”的過程中,一個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后靈光”時代,已經悄然而至。伴隨著數字技術信息的革命,它以一種瘋狂、快速、虛擬、迷人和超驗的方式改變著藝術的媒介方式、創作觀念、及呈現與傳播手段,也逐漸改變著我們對待藝術和觀看藝術的眼光和態度。在“后靈光”時代的藝術,正處在一種以人造的、社會學的“靈光”去模擬與重構、彌散與生成出一套新的藝術價值和標準的過程之中。
今天,對于“攝影”來講,也許正處于一個最好,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將“靈光與后靈光”作為“首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的主題,一方面是想將攝影作為藝術的兩種不同狀態形成一種彼此參照、相互對應的維度,呈現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想探討攝影如何在既往與當下、本土與國際、媒介、技術與社會的語境及關系中,生發與呈現出新的認知與體驗,以及在這個充斥“后靈光”的數字時代,如何重新把握和認識,及定義當下藝術“靈光”的特征與意義!
相關學術活動
1、論壇 (1)、國際論壇: 攝影與藝術機制 活動將邀請國內外重要美術館、博物館機構中的攝影部分負責人、策展人,請他們發表主題演講并結合圓桌討論的方式,探討美術館、博物館這種藝術制度下的攝影展示、研究、出版、保護、收藏等相關議題。 (2)、青年論壇:靈光與后靈光——新攝影新問題 一直以來,青年攝影批評家在中國攝影界是個十分模糊的群體概念。直到最近兩年,一批熱衷攝影理論批評和攝影策展實踐的青年人涌現出來,他們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以及不同的看待當代攝影的角度。而本次雙年展主辦方也針對這批青年攝影批評家、策展人設立了一個“爆名展!”版塊。因此,“青年論壇”也將圍繞他們的展覽和各自對當下攝影的判斷和討論進行展開。
2、研討會 攝影、民眾新聞與社交媒體時代 隨著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媒體的出現,它改變了人們以往的交往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攝影的傳播方式、途徑和功能。今天,Web2.0已經將我們帶入一個所謂“自媒體”的時代。為此,主辦方將邀請一批在新聞傳播領域和視覺文化研究領的有關專家學者,對這一新衍生出來的文化現象和攝影場域展開深入研討。
3、講座 三人“頂談” 三人“頂談”部分將以若干個三人對談的形式,用一種或比較激烈對抗或輕松幽默的方式探討當代攝影中的各種新現象、新趨勢和新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形式很像有關攝影的“脫口秀”。屆時,講座對談活動將邀請參加此次攝影雙年展的參展藝術家、策展人和嘉賓們一道為觀眾奉獻一場場精彩的講座和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