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青個展”展覽現場
2014年3月2日,作為東京畫廊將著力打造的“新朦朧主義”系列的首次個展,“葉劍青個展:視覺維度的主體修辭”在798藝術區東京畫廊展出。這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葉劍青最近的新作以及近十年來的作品30余件,是其201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心靈的鏡像”個展之后的又一次學術展示。
觀眾觀看葉劍青作品《觀雨》(2012年,局部)
這些作品大多數“摹繪”了中國文人山水畫中的圖像,或描繪了具有中國美學特征的景觀,但是作品不是簡單一味的描摹或寫生,而更多的是用來營造中國的意境與韻味,并且重要的是——與今天的現實發生關聯。同時在本次展覽中,“水”成為貫穿所有作品的重要線索,所有的作品似乎都讓眼睛與物象之間隔了一層水簾,朦朦朧朧,一種發自心底的感動油然而生,葉劍青說這可能與自己出生在寧波,是南方人有關。同時,他說在中國文化中,水也是有象征意義的,如上善若水等等。水是最能中國文化特點的一個意象。
觀眾觀看作品《觀影》(2008年)
談到為何要推出“新朦朧主義”,東京畫廊負責人田畑幸人說:“我們的畫廊已經具有60年歷史,60年來經營畫廊的兩代人一直在想“亞洲的藝術出路在哪里”這個問題。中、日、韓是亞洲的核心國家,如今三個國家的當代藝術各有千秋,要尋找亞洲的共性只能回到以前,那就是——水墨。正是水墨給人帶來的那種朦朦朧朧的感覺,墨在紙上暈染時產生的不確定性,我認為是整個亞洲藝術的共性。19、20世紀歐美擁有著文明的話語權,而它們已經走到盡頭,亞洲已經在抬頭,那亞洲的方向在哪里?我覺得就是我提出的新朦朧主義。同時21世紀藝術應該再回到大眾,即便是不懂藝術的人看到之后也能有共鳴、被感動,這才是二十一世紀引導潮流、具有話語權的藝術。而且我認為二十一世紀不應該是再談創新的時代,我們應該多從過去、從歷史中學到什么,這一點很重要。”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9日。
現場作品《觀影》(2007年)
對話藝術家葉劍青:描繪的是心中的山水
問:葉老師,您認為傳統的山水畫與您所呈現的圖像的不同在哪里?
葉劍青:首先是繪畫方式的不同。近一百年來,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進入,我們的知識系統一半可能是西方的影響,另一半是中國影響。我可能跟其他藝術不一樣,比如說趙無極先生是用西方來觀照中國的方式,我更多地是想用一種中國的山水來觀照西方文化對風景的感受。在透視上它不同于西方的單點透視,而是以一種散點透視的方式來表現。
其次,在意境的營造上有跟古人有所不同。我們今天面對的山水與古人不同,我們面對的是城市化的過程中的山水,我們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種山水,不像古人直接就生活在山水中間。我們更多地是在心靈和精神上與自然、與古人保持一種關系,但在現實中山水已經離我們非常遠。這好像是一種悖論:想進入山水之中,卻已在山水之外。
問:在您的一些畫作里面,會突然有一些現代社會形象巧妙地出現,為何這樣安排?
葉劍青:在繪畫的時候會考慮他們結構、造型的銜接,而從情景營造的角度說它們代表著現代的生活方式,而山水則是表示我們心理中古代的山水精神,它們之間是若即若離的。它特別像我們今天某些類型人的生活狀況:既生活在中國一個非常長時間的山水人文環境中,而在現實生活中又不斷的面臨被改造的感受,這是一種非常錯構的矛盾感。
問:畫面中有很多印章和題跋,這是在形式上對中國畫的一種借鑒嗎?
葉劍青:我更多是以中國的形式來表現的。中國畫有它獨特的散點透視,以及卷軸的表現方式。它可以是想外看,也可以是向內看的,是以一種中和的方式在看。
部分展覽作品(圖片由東京畫廊提供):
《雪》 (2011年)
《觀影》 (2009年)
《觀氣》 2005年
《雨》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