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晚19點,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多媒體教室舉辦了一場關于雕塑思考的講座。主講人漢克維希是國際著名雕塑家、荷蘭明斯特美術學院教授,講座由中央美術學院于凡教授主持。 于凡簡要介紹了漢克維希先生及其與中國的淵源。漢克維希2004年第一次來到北京,之后十多年陸續到訪中國。他一共有三件作品留在中國,分別保存在奧林匹克公園、大同中國雕塑博物館以及清華大學。2008年,于凡在草場地C空間見到漢克維希的作品后內心非常激動,認識到這位藝術家的重要性,他一直苦苦求索的關于雕塑的真諦在漢克維希的作品中一覽無余。此次,于凡教授邀請漢克維希以及明斯特美術學院15位同學共赴美院,與美院雕塑系同學共同進行為期四周的工作坊作業,促進藝術的交流與彼此間的情誼。 漢克維希先生此次講座主要圍繞他的作品展開,首先他展示了幾幅早期繪畫作品。第一幅畫作創作于8歲,是一張簡單、童稚的手繪圖,這幅畫主要描繪了漢克維希當時對于中國的直觀感受。畫面非常抽象,由多個三角形構成,看起來荒誕不經。8歲的漢克維希從未到過中國,但由于他的祖父是一個水手,曾多次來到中國搜集商品,于是這些商品構成了漢克維希對于中國的印象。他通過這些物件了解中國,并且組合成對于祖父的記憶。這幅簡筆畫色彩絢麗,畫面中的夸張圖示讓人震撼。第二幅畫是11歲的他根據夢魘所作,由于睡覺時的噩夢,令他對房門后的空間產生幻想,夢中的可怕形象總是向他撲面而來,令人害怕。于是他把這一切通過繪畫表現出來,直面它,從而減輕恐懼。17歲時的作品相較之前已經非常成熟了,畫面依舊是怪誕的風格,但是還包含了一些嬉皮的元素,折射出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漢克維希笑言在創作過程中他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效果,但是在完成之后呈現出的畫面卻正是自己內心所尋覓的。 30歲之前,漢克維希一直從事街頭表演,是一種純粹娛樂性的表演藝術,分文不取,他像一個嬉皮士般自由自在的隨性生活。30歲后,他希望創作一些實在的、令人無法回避的作品,于是他立志成為雕塑家。最早一件代表性雕塑作品的造型是一只由木條扎成的小船,船底還搭配了木制的波浪,漢克維希稱它是從希臘開往埃及的船。在創作這件作品時,漢克維希試圖探討如何將對象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最后選擇了較為抽象卻又穩定的幾何形結構。在他1983年創作的一件石雕中,主體人物上身前仰,以一種飛奔的姿態向前進,他在這件作品中表達了對大城市快節奏生活的思索。而另一件大型雕塑,漢克維希則以加油站為藍本創作。他在高速公路旁建造了一個加油站式的紀念碑,漢克維希解釋說他認為加油站會在未來消失,因此決定以雕塑的方式將這種形態保存下來。漢克維希還介紹了他不同時期的諸多作品,總體看來,他的作品風格詼諧幽默,神秘而生動,擅長用一種調侃的口吻敘事,用藝術喜劇的手法深入挖掘生活。 在漢克維希的創作理念中,他非常看重“記憶”的概念。于凡曾經詢問他,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他回答是記憶。他認為記憶可以儲藏在雕塑中。此外,他認為在創作中,作品本身與對象是否相似并不重要,作品可以被賦予多重含義。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有責任去觀看這個世界,并且將自身以及創作與世界聯系起來。 在講座最后,于凡老師再次進行總結,他認為藝術家的作品正如其人,所以漢克維希的作品中充滿了幽默,但是同時又會被自己的幽默所傷害。除此之外,他的作品中還包含了神秘、荒誕等元素,還有隱含在作品深處的憂傷。漢克維希的藝術包含了孩童般天真爛漫的氣質,同時又反映出對于社會以及人性,還有記憶的深層次思考。越睿智的人越愚鈍,越經歷練的藝術越天真,對人生百味體悟越深的人越天真。這一切在漢克維希以及他的藝術中得以充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