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申遺成功,振奮人心。記者昨獲悉,備受關注的“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展”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據悉,該展覽將于7月26日亮相揚州博物館,屆時,故宮博物院將精選出70件館藏文物在揚展出,其中不少都和揚州有關,而揚州博物館也將精選出50件具有代表性的“寶貝”同臺亮相。
中國大運河,將北京、揚州這兩座擁有深厚歷史、不同個性的“古城”跨時空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在故宮博物院眾多的珍貴藏品中,有許多來自于明清時期全國各地的朝貢。由于當時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文化優勢,這些朝貢品或由揚州本地能工巧匠精心制作,或途經揚州沿運河送達紫禁城。
“即將亮相揚州博物館的‘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將給廣大市民和外地游客送來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據該展覽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展品的時間跨度很大,從春秋至清代,120件展品也類型豐富,涵蓋了玉器、漆器、書畫、陶瓷器、雜項。據其介紹,故宮博物院將精選出70件館藏文物在揚展出,其中不少都與揚州有關,而揚州博物館也將精選出50件具有代表性的“寶貝”同臺亮相。
因為該展覽有120件展品齊亮相,揚州博物館特意騰出兩個展廳——二樓古代藝術廳與八怪書畫廳,這兩展廳同在揚州博物館的二樓,面對面,正好呈一個“回”字形展線參觀,這也是揚州博物館首次用兩個展廳舉辦一個展覽。
【先睹為快】
參展35件玉器已經敲定
記者昨向揚州博物館打探后得知,參展的35件玉器已經敲定。今天,記者就特邀故宮博物院和揚州博物館的專家推薦了其中幾件代表性玉器,帶您先睹為快。
■故宮的玉寶貝■
玉沉淀著紫禁城的歷史。乾隆年間,揚州玉雕發展到巔峰,揚州成為全國玉料的集散中心和主要生產基地。兩淮鹽政在建隆寺設有玉局,承制生產清廷各種玉器,并將其中大量精品進貢朝廷,那時產生了名聞遐邇的“乾隆工”(揚州工)。清代揚州朝貢的“乾隆工”玉器有盞、盞托、匜、杯、花熏、燭臺、盒、蓋罐、奩、鼻煙壺、梅瓶、雙耳瓶、活環蓋瓶、扁方瓶、臥馬、洗、五供、三足爐等多種造型和裝飾。據清宮檔案《進單》不完全統計,兩淮鹽政在乾隆年間進貢玉器300余件,其中既有陳設欣賞品,也有生活實用器皿和配飾用品,一應俱全。
清·青玉太獅少獅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石獅子,我們見過很多,那么,玉獅子,你見過嗎?故宮博物院藏的清·青玉太獅少獅,取材青玉,有皮色。圓雕太獅少獅,栩栩如生。只見,太獅回首、揚尾,呈伏臥狀。頜下琢一繡球,太獅口銜繡球上的一條錦帶。一只少獅仰首依偎于太獅身旁,口銜另一條錦帶。另一只少獅四足蹬兩獅,口銜錦帶尾部。太獅威武莊嚴,少獅溫馴可愛。獅身毛發雕刻精細,流暢自然,布局疏朗,不失為清代玉器的優秀作品。配有紫檀木座。
【專家解讀】
太獅少獅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獅”諧音“師”。太獅少獅,即指太師少師。太師為古代品級較高的官職,一大一小兩只獅子,有子嗣昌盛、輩以高官之寓意。
清乾隆·白玉花卉紋碗清代宮廷重要陳設品
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碗,材質一般都是瓷器,那么,用玉雕制而成的碗,你看過嗎?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乾隆·白玉花卉紋碗,就讓人大開眼界。這只高3.8厘米的白玉碗,撇口,矮圈足稍外撇,底微內凹。碗表面運用去地淺浮雕技法,在口、足處飾兩周俯仰花瓣紋,碗腹中部飾俯仰花葉紋,外底中間陰刻隸書“乾隆年制”款。
【專家解讀】
玉質碗在清代宮廷的使用非常廣泛,數量上可算得上是玉器之最。采用玉質主要是青玉、白玉,其次是碧玉、黃玉。造型多樣,如高足碗、平足碗、墩式碗、淺足碗、蓋碗、花瓣口碗和直口碗等。主要運用浮雕、陰刻、填金等技法,有的在表面飾紋,有的碗內外均雕琢紋飾,還有的刻有乾隆御制詩和款識。玉碗的加工技術水平在清代中期達到了鼎峰。
清代玉碗大部分為實用器,但類似這樣的玉碗已經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實用價值,成為清代宮廷重要的陳設品。
清乾隆·乾隆款青玉臥馬再現郎世寧西方畫馬技法
今年是馬年,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時期的乾隆款青玉臥馬,就格外引人注目。這個長13.3厘米、寬7.8厘米、高7.5厘米的“寶貝”,由青玉圓雕而成,造型栩栩如生。只見,馬左向回首臥姿,頭頂及背部刻畫鬃毛,馬尾較長自后向前收于左后肢處。腹部陰刻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專家解讀】
清代玉馬造型有單馬和雙馬,還有海馬負書、馬上封侯等具有吉祥寓意和神話傳說題材的造型。乾隆時期,宮廷畫家郎世寧把西方的畫馬技法引入宮廷,注重細部表現,具有極強的寫實風格。這件玉馬明顯受到此種畫風的影響,形象極為生動,是乾隆時期玉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