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在一面面佇立的墻壁上,似乎自然剝落下了很多墻灰,斑駁的印記形成了一張張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
這是藝術家Vhils (本名亞歷山大·法圖)的全新作品,“印記——亞歷山大·法圖作品展”于2017年6月30日到7月23日之間,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B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葡萄牙駐中國大使館和 Vhils工作室聯合組織,并在 REN(葡萄牙國家電網公司) 、中國三峽國際公司,和 UNICER(尤尼斯飲料公司)共同支持下實現。
那些貌似自然剝落的墻灰其實是藝術家用最具個人辨識度的浮雕手法進行創作后所留下的“印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 Vhils 在 2007 年所做的系列作品“劃過表面”中的視覺敘事。而那一張張面孔陌生因為是陌生人我們未曾見過,而熟悉則因為這是北京的日常生活,對于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70 件人像共同構建了一個北京城市全景圖,他以城市為基礎材料,通過造型,雙向地塑造出每座城市和其居民共同生長、相互融合而生的新角色。
作品上剝落下的墻灰
展出作品
藝術家 Vhils (本名亞歷山大·法圖)的作品長期以來都在關注當代社會的城市化形態及紛繁摩登都市之中的復雜性,并逐步從中發展出藝術家對當今人類狀態的藝術陳述。“印記”展進一步呈現了這位藝術家對當代城市與棲息其中的居住者間細微關聯的思考。
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
作品細節
這組裝置不僅僅以北京的所在地現的實出發,同樣也將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所經歷的相似過程融入到符號化的呈現之中。他希求用有機的方式創作出一眾感傷的群體面孔,當中每一個靜寂的人像都飽含千千萬萬的故事,而故事恰恰是為城市帶去生機的源力。放眼望去,每一幅都顯露著獨一無二的印記,訴說出每個人是如何被 他所生活的現代都市環境及人文社會環境改變著,成為了那一刻的模樣。 然而,盡管每幅人像都飽含個體性和獨特之處,另一方面,這些圖像所棲的相同材質揭露的則是統一性與同一化:這種大批量生產的石膏板在世界各地的工地和建筑中隨處可見。
作品背面
作品細節
作品細節
2015 年, Vhils 的名字因他標志性的視覺語言、獨創的雕刻手法和多重的材料媒介,登上了美國《福布斯》雜志評選的藝術與時尚類“ 30 Under 30”(即 30 位年齡在 30 歲以下新星)名人榜。他作品深刻展現對人類狀態與當代都市型社會環境間的關系,并且著重關注二者之間的詩性維度。 Vhils 最為人所知的莫過于他大量創作于公共空間、雕刻在墻面上的街頭人像,但在此之外,他的許多作品也廣泛地以個展和群展的形式出現在世界各地。
展出的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
除了70件墻壁人像外,本次展覽還展出了藝術家的兩件影像作品“爆炸”。這一系列作品從Vhils的浮雕創作方式中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來,當他鑿開墻面時,其中的層次結構表現出的是被封存其中的城市歷史和基質,然后符號化的被剝離了出來。
他首次使用爆炸的方式是在2010年的系列視頻作品《Detritos》中,他與富有經驗的火藥爆炸師團隊合作,反復更換了無數種火藥,評測在墻上的痕跡,埋線試爆,最終一起進行了八個月的反復實驗,才達到了作品的理想效果。展出的兩件影像作品中,他以高速攝像機來捕捉爆炸的瞬間,并在慢鏡頭中呈現出了幾乎凝固的石塊飛濺的運動,使得一種激烈的瞬間變得無限且富有詩意。
“印記”一展通過藝術家對都市景觀雄心勃勃的擬人化,試圖使觀者重新思考當今時代下,看似向陽而生的復雜城市生態面貌背后的人類真正狀態。因此“印記”不僅是對當代城市生活特點的分析式觀察,而同樣也是在人類發展新篇章之際,對同一化變革的一次充滿詩意的標記。
展出作品
觀眾觀看作品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