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計劃籌備會(參與人員:趙楊、翟一濤、劉利斌、黃佳琦、田新亮、張作客、王強、崔付利)
2017年7月2日,由荖獵戶和新浪當代藝術共同策劃的首期“洞房計劃”,在成都天府新區荖獵戶森林山莊正式啟動。“洞房計劃”由荖獵戶王強發起,策展人崔付利擔任總策劃,藝術家黃家琦目前已進駐荖獵戶并開始為期一周的首期駐留項目。
據策展人崔付利介紹,“洞房計劃”是一個神秘性、無具體指向性的藝術駐留實踐項目,但它本身卻極具在地性和現場性。與其他藝術機構或者駐留項目不同的是,“洞房計劃”既不屬于藝術機構的展覽策劃范圍,也不限于常規駐留項目的商業訴求和運作模式。“洞房計劃”希望遮蔽掉當代藝術既有的經驗和策略之外,或者說逃離一種模式化的生效方式。經驗、知識、方法有其自身的存在合理性,但它不應該成為隨心所欲的壁壘和悖論。
荖獵戶森林山莊湖畔風景
發起人王強談道:“洞房是荖獵戶的特色建筑,其原本是當地農民儲存雜物的空間。其后在原本山洞地形基礎之上修繕完成,洞內按照中國古代傳統洞房的形式重新布置。”恰恰在在這樣一種魔幻現實的空間當中,當代藝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或許會有一種令人期待的偶遇。“洞房計劃“不僅限制于洞房空間,整個老獵戶森林山莊的建筑、自然風景都是藝術家的試驗場,“洞房計劃”是多元、開放、無邊界的,但駐留計劃的在地性和現場性是不可或缺的。
洞房計劃駐留地入口
之所以發起洞房計劃,完全出于發起人王強和策展人崔付利在酒席間的偶然碰撞。荖獵戶森林山莊的總舵主王強,熱衷于美食、餐飲文化研究。一位熱愛美食的人,同樣肯定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更確切的說,他是一個自然的迷戀者和鄉村建設的踐行者。在他13年不斷堅持和循序漸進的建設中,荖獵戶由原來的荒山野嶺搖身變成了今天森林山莊的樣貌。而且,荖獵戶至今仍在一天天地發生著變化。王強在談及發起“洞房計劃”的原由時談到:“在成都天府新區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建設基礎下,如何繼續保持荖獵戶的自然生態環境,并賦予它更多的文化、人文生態,是荖獵戶的未來規劃中需要考慮的問題。當然,我希望能夠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能夠介入進來,把荖獵戶搭建為當代藝術實踐和探索的高地。”
洞房內部
策展人崔付利認為,“美術館、畫廊早已不是當代藝術的專屬空間,走向公共空間以及跨界嘗試勢必成為主流趨勢。洞房計劃就是想成為藝術家跨界探索的實驗場。跨界不僅僅停留在作品的媒介轉換和表現形式上,更多的是藝術家創作觀念、方法以及對既有模式、經驗的突破。”他還表示,洞房計劃對駐留藝術家的創作不限制任何形式和要求,哪怕藝術家最終呈現的作品是一件“不成功”的作品。之所以策劃“洞房計劃”駐留項目,崔付利這樣談道:“從一個更大的當代藝術展覽語境中,展覽策劃也越來越形成一種標準,如何從展覽自身做突破是當下實踐的一個突破口。洞房計劃就是要在去經驗化的真空地帶中尋找一種自然生成的可能性,在一個封閉的瓶頸中走向多元、開放。”
首期駐留藝術家黃佳琦
“洞房計劃”首期駐留藝術家黃佳琦系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在讀研究生,黃佳琦的創作有著其清晰的個人語言和系統的方法意識,他的創作更多的是基于對具體事件或事物的質疑和反思,尋找“具體”背后的邏輯和關系。黃佳琦曾參與“鄉村密碼:石節子公共藝術創作營”、“羊蹬藝術合作社”等藝術駐留項目。希望在荖獵戶特定的環境和語境中,黃佳琦能夠帶給我們一個不可預知的期待。據悉,黃佳琦的駐留創作與荖獵戶的現場考古有關,至于藝術家有何具體的考古發現,我們拭目以待。或許正如策展人崔付利而言,“洞房計劃”可能最周成為一個無疾而終的徒勞嘗試,但固有經驗和陳舊體系恰恰就是在行動中逐步瓦解的。
黃佳琦 白立方 綜合材料,行為 2016年
“洞房計劃”每期駐留項目由策展人和藝術媒體共同策劃,首期駐留項目由崔付利和新浪當代藝術共同組織。每個月擬定邀請1—2名藝術家參與駐留項目,每期駐留周期以一周為單元,但駐留時間依據藝術家個人情況而定。在藝術家駐留期間,荖獵戶免費提供住食宿。每期駐留項目結束之后,荖獵戶為每位駐留藝術家舉辦展覽,年底為駐留計劃策劃年度展覽。
黃佳琦 失敗品 綜合材料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