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教師作品展蘇新平教授專訪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系列專訪之二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蘇新平院長辦公室
時間:2010年8月23日下午 4:00-5:00
系列訪談學術指導:王璜生
采訪人物:蘇新平
采訪人:董慧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錄音整理:坤林
美術館:蘇院長您好!首先請您談談中央美院造型學院的歷史和目前整體情況。
蘇新平:中央美術學院歷史悠久,傳統積淀深厚。中央美術學院的造型藝術,在全國一直起著引領和示范作用。比如徐悲鴻先生、吳作人先生,還有董希文先生等前輩們,他們所倡導的關注現實、服務人民、為中國造型,這樣的藝術思想至今在全國藝術創作、藝術教學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前輩們創作的藝術作品,比如人民英雄紀念碑、開國大典等等,這樣一大批藝術作品,不僅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而且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進入新時代以來,造型藝術的發展不斷迎來新一代歷史的出現,比如說劉小東、徐冰等一大批新名師的出現,這一代新的名師的產生,體現了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事業的后繼有人和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我們不難看到,活躍在教學一線的這樣一批名師,他們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實踐同前輩們一樣,在全國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教學當中產生影響,并且起著引領和示范作用。與前輩們不同的是,由于國家改革開放,他們有機會走出國門,也就是說他們的作品可以在國外展現,他們的影響力不僅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社會文化的發展對造型藝術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造型藝術本身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但是造型學院的老師們沒有隨波逐流和迷失,或者是盲從和迎合,而是以理性的態度、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從容的面對,并且能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中、在藝術史發展的邏輯規律中,思考著個人的藝術方向和道路,并且努力從中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我們比較高興的看到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的老師們在今天藝術發展進程當中,不僅沒有迷失,而且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在許多領域,許多方面,由于他們的突出成就和做出的貢獻,繼續引領著全國的藝術教學和藝術創作。
美術館:作為造型學院的院長,您如何理解中央美術學院的造型藝術傳統?
蘇新平:中央美院的傳統與造型學院的傳統到底是什么?其實至今我也沒有聽到一個全面準確的回答。如果讓我在現在的環境下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傳統涉及到三個層面:一個是思想精神層面,比如說關注現實、服務于人民、為中國造型,這是思想層面的,包括現實主義道路都是思想層面。精神層面更多的是指我們理性的態度、學術的態度,還有進取包容的精神。第二個層面是藝術本體的審美層面和審美記憶,審美就是遵循藝術規律。我們不斷的深化和探討,遵循藝術自身的規律來從事教學和創作。記憶方面,比如我們寫實、造型的一些傳統的傳承,能力方面的傳承。第三個層面主要是指為人師表和做人這方面,這在中央美院尤其被重視。
美術館:您如何把握造型的整體概念?
蘇新平: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我想可能是從繼承和發展這個方面出發把握造型的整體概念的。如果沒有繼承只有發展,是肯定要走入誤區的。如果光有繼承沒有發展,是不能面對今天的。因為文化,藝術發展和社會發展,雖然談不上同步,但他一定會緊隨著社會文化發展前行,甚至引領社會的發展,這是肯定的。所以我們在把握上要具體體現,首先是在教學結構的改革,教學思想的調整。所謂教學結構改革,我們充分考慮了傳統專業的保留和深化,還有新專業的發展這個問題,來進行調整、進行發展和培育。再具體的說,比如造型學院成立以來進行了教學體制的改革,在保留原有的專業、系的情況下,在每一個系實施了導師工作室,導師工作室的實施改變了過去教學的單一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實現了多元化,在傳統的保留情況下,要求進行深化。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引入,都是以工作室形態出現的,有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這樣就呈現出不同方面的教學模式。
美術館:是否可以這樣認為:今天的造型學院在承繼老美院深厚積淀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找屬于造型藝術的新的生長點?
蘇新平:造型學院發展到今天,確實遇到了許多難題。當代藝術的沖擊、觀念藝術的出現,給造型藝術學科帶來了許多新的考驗和問題。但是在我的思考里,造型藝術并不是已經落伍或者已經死亡了,其實這是無稽之談,是今天發展過程當中某種策略下的一種說法而已。事實上傳統媒介材料,傳統學科是有他的新的生長點的,但新的生長點如何認識、如何思考、如何實踐,這是一個課題,對于造型人、造型事業來說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比如說在國際上和國內有許多藝術家已經走出了一步,已經作為一個案例、一個榜樣讓我們可以看到:老的媒介材料、老的學科需要當代性的轉換,所謂當代性的轉換,不像我們所熟悉的朝戈、劉小東這一類都是屬于一種傳統的方式,它最終通過自身的語言轉換,實現了個人當代性語言的轉換面貌。無論是用新的材料或者舊的媒介,都需要共同的課題,都需要有理性的思考、有知識的積淀,更重要的是對當代社會有一定的敏感度,脫離了這個恐怕沒有其他前提。
美術館:造型藝術專業在今天大美術的格局下應該如何保持自身的優勢?
蘇新平:我們都是從七八十年代過來的,所以了解過去,過去系科分得很細,其實對于藝術家來說,對于學生、老師來說更強調單一性,包括教學、創作,在某一個領域的深入探討或者研究。但文化到當代尤其在當代觀念藝術這樣的背景下,更多要求一種綜合性,所以造型學院與建筑設計、人文等其他許多學科,同在一個校園里,對于藝術教學和藝術家的思考和創作有著非常正面和積極的作用,其實對于你的思考、對于你語言的形成會產生一種交叉的影響力。所謂交叉,不僅在思維上而且在語言方面,這正是當代藝術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它不會是傳統形態下的油畫就是油畫,版畫就是版畫,它更多的是畫了油畫,但有很多的設計因素、很多的建筑因素,甚至帶來很多的思考,在你觀念上造成影響,對你觀念的產生都會有積極的影響。這就是正面的影響,所以交叉影響力對于造型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
美術館:造型學院歷年的畢業生作品展,社會上反響都很不錯,這充分說明社會對中央美院的教學水平是認可的信服的。相比較而言,美院教師的創作力量的呈現反而有些個人化,多是些社會上的個人展覽,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蘇新平:學生作品這些年在社會上的反響還是比較大的,因為他們的面貌,包括思考,更趨多元和多樣。事實上學生作品的現狀是教學的一個體現,因為中央美院造型學科在教學體制上實現了一次重大調整,教學層面本身已經呈現出了一個觀念多元、教學方式方法多樣的格局,所以學生從一入學就有所選擇,并不是在一個單一模式下學習的。這種多元性或者多樣性的教學,特別有利于不同學生興趣、愛好的選擇。這種選擇必然帶來他們的探討和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因為周邊藝術現象的影響,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了,他們不僅僅限于校園文化,他們的視野更廣闊更開闊了。綜合因素影響下,學生的作品非常活躍,受到大家的關注也是很正常的。至于老師的這種狀況,我覺得這是一種進步,作為藝術家,老師既是老師的身份,也是藝術家的身份,作為藝術家就要走個人的路線,他不獨特就談不到是藝術家。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們因為思考是獨立的,實踐是獨立的,包括最后作品呈現的語言形態也是獨立的,所以在社會上舉辦個人展覽,向社會呈現他的成就,這些年特別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劃,一年一個展覽甚至兩個展覽,有的可能是兩三年一個展覽,不管是多是少,這都體現了造型學院老師們的進取狀態,也是與時俱進的體現,都是非常好的現象。
美術館:展覽是中央美院造型藝術創作整體力量的一次呈現,造型學院是如何考慮推動這樣宏大規模的藝術活動的?
蘇新平:中央美院在九十年代于中國美術館舉辦過造型藝術展覽,展覽反響非常大,我也參加了并且獲了獎。二十年后我們再次舉辦這個展覽,但前提已經不是中央美院,而調整為造型學院。今天舉辦這個展覽的目的,是為了體現中央美院造型學院的老師們這些年來的研究成果,也是為了體現中央美院造型藝術的實力,是這樣一個舉措。在文化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舉辦這樣一個展覽對于增強中央美院造型學院教師的整體凝聚力,還有增強教師的藝術信念和藝術追求,推動大家的藝術思考,無疑是有非常積極作用的,意義非常大。
美術館:請您介紹一下本次展覽的組織結構、策劃工作是如何進行的?
蘇新平:全體老師多年沒有辦展覽,所以大家都有這樣的訴求,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得到正式的亮相,尤其大家一起辦展覽,都非常嚴肅認真的對待這件事。我們也綜合考慮了這件事,因為中央美院有很深的傳統,老、中、青都要參加的情況下,我們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單一的辦一個某一主題性的、或者某一專業角度的簡單的展覽。因為涉及到各個年齡層、各個方面的老師,所以我們在籌備過程中,包括選擇策展人,組織工作,都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希望公開體現整體的實力,也能夠體現每一個人的成果。
美術館:去年中央美院舉辦素描60周年大型展覽,引發了學術界和文藝界的強烈反響,今年的造型展和素描展的異同何在?
蘇新平:去年這個素描展做得非常到位,因為徐冰有這樣的學術高度,他也經常自己做一些觀念性的作品,與他個人的藝術有某種連接,充分調動了他個人的資源和藝術因素,所以做得非常到位。大家為什么那么關心,反響那樣好,因為素描本身,只要從事過藝術學習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認為他是最樸素表達思想和學習繪畫的方法,所以大家很容易產生共鳴,關注是方方面面的。如果與教師造型藝術展有某種比較的話,有某些事是可以比較的,也有很多不可比,素描更多是在闡釋一個共性、一個規律,但藝術創作更多的是個人問題,當然作為一個整體,它們有共同的東西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個人的思考角度、研究方法,或者是個人語言的一種研究成果的體現,這兩方面有一定的可比性,也有一些是很難比較的。
美術館:作為學院創作力量的整體呈現,您認為造型展在哪些層面上能給我們今天的藝術領域,特別是當代藝術起到積極的影響。
蘇新平:學院比較特殊,它首先是一個教學單元,以研究作為前提,它首先是研究性質的,然后是藝術創作,它有多重功能在里面,對藝術家的成長,思想的形成,均具試驗的可能性。相對來說和社會的藝術家或者藝術現象有所不同,正是因為這種研究性或者教學多樣性的探討,對于藝術家的具體工作,包括思想包容性或者深度的考慮,跟所謂當代藝術家有一些區別。
美術館:請談一下中央美院造型學院版畫系的參展情況。
蘇新平:版畫系有17個老師,每個人的方向是不同的,能力、水平等各個方面都是不同的。版畫系老師選送的作品一部分是版畫,另一部分是他們實驗性質的作品。比如有油畫的,有材料的,但更多是版畫。總的來說,版畫系多數教師的作品還是有一定實力的,水平在國內處于引領高度,基本狀況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美術館:您作為展覽組織委員會主任,展覽的規模之大,請您談一下組織工作的難度。
蘇新平:106位老師的作品,每人送一到三件,因為我們不是專業的策展團隊,也不是專業的組織者,這樣大的量,難度顯而易見。更主要的難度是如何把握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材料等這樣一些藝術現象,把它放在一個展場里,我們在這方面探討比較多。從這樣規模的展覽角度講,如何策劃,選擇什么樣的策展人,都是難題。我們這次選擇宋曉霞老師,一是她從事這個專業,有一定理論研究深度,也做過策展人,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她現在學校承擔的工作有許多便利的條件,協調老、中、青關系的方方面面,可能換一個外面名頭很大的策展人,但很難調節這樣一些關系,所以她來做比較合適,也比較準確。通過展覽能夠把大家聚到一起,不會產生太多的問題,從組織工作來講,我們就是因為考慮到中央美院深厚的傳統、積淀,除了學術思想的不同,還包括了老、中、青幾代人,所以對于策展,對于作品的選擇都有很大的難度的。為了公正全面的將這些關系把握好,專門成立了三個委員會,比如博士生導師即老一代的教師和院領導組成的叫指導委員會,我們有什么問題不到位的,他們及時給與糾正,給與指教。另外一個層面是學術委員會,因他們是在場者,在教學第一線,又是今天活躍在社會上的藝術家,這個層面直接參與藝術的定位、作品的選擇,包括海報和宣傳片的拍攝等方面的把握,以及質量的把握。學術委員會的成員全部是今天活躍在藝術節或者是教學第一線非常出色的教師或者藝術家,每個系選擇了大概兩位左右。第三個層面是組織委員會,主要是現在任職的系領導和一些骨干老師,在工作當中協調,把握不同方面的關系更容易一些。
美術館:“造型”這個詞可以說很有中國特色,如果把造型展覽放在國際藝術發展的語境中去思考,您如何度量它的意義?
蘇新平:造型這個詞在國際上很少能找到,只聽說在法國藝術界或院校用這個詞,在其他國家是找不到這個詞的。在中國用造型學院或者造型這個概念,也有他的背景或者現實意義。我覺得中央美院用得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它很寬泛,但也有一定限定。如果放在國際語境,就不能說是造型這個概念了,它和造型毫無關系,國際語境有它自身發展的邏輯關系,它不會認同這個概念的,它只認同每一位藝術家出場時給出的觀念是不是有新意,語言方式方法是不是有獨立的創意,這是核心,如果缺少了這兩點,是不會被國際藝術界所認可的。但造型學院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今天的社會史是敏感的,對今天的文化發展也是有感覺的,所以放在國際大環境中也會有一些應有的反響,并不是說造型本身有什么意義,如果在造型這個前提下實現了當代性的轉換,那么在中國有意義,在國際藝術背景下同樣有意義。
美術館:您的文章里提到了為中國造型這個概念,您如何闡釋這個概念?
蘇新平:為中國造型這個提法有自身的背景,這個提法結合了中國的社會、政治、文化的進程,像早期的現實主義,關注大眾,服務于社會,接著是為中國造型,其實他們是一體的。中國造型除了語言方面的因素,還有社會因素在其中,因為我們的意識無論從官方或者民間到藝術家,藝術社會性始終是中國藝術非常重要的,不可割舍的方面。在國外會拋開這些與藝術本體無關的藝術,只探討藝術本身,這就與我們不同。所謂藝術本身是什么呢?可能他一生只畫這個,但他所有的藝術思考、語言方法,都和他有關系。在西方這樣的藝術家非常多,但它是成立的,無論是現代或在當代藝術領域,作為觀念藝術或者個人的語言探討,它都成立。
美術館:請您談一下您這次參展的作品。
蘇新平:我這次拿兩張風景畫參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風景,是我前兩年的作品,因為我承擔這個工作沒有時間去做新的作品,但這個作品也是我延續了多年,至今仍在做的這一系列作品。我每天畫畫產生的廢料,然后用這些廢料在畫布上涂抹,到涂抹滿的時候,再經過一些調整,這張作品就基本成型了,都是這樣產生的。為什么當成風景呢,這里有我的經歷背景,我從城里搬到農村,十幾年下來,天天目睹城市化進程,這種發展變化雖然每天沒有感覺,但幾十年下來,當時的農村是一片田園風光,但是突然有一天發現周圍全是水泥和樓房,到處是垃圾,突然意識到對人的精神,思想,現實生活這種影響是巨大的,所以我一直想轉化為藝術的語言表達出來。但常規的繪畫是一件干干凈凈的作品,他很難體現我的思路,有了這樣的經驗和思考,突然我發現,畫畫時會產生大量的廢料,這種廢料天天要扔到垃圾箱,突然有一天覺得很浪費,在偶然中發現這個東西也是可以做作品的,所以正好和思考結合到了一起,就形成了語言的出發點。我每天這么做已經很多年了,因為我們的生活改善了,社會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實際上精神上有點被污染,像垃圾污染一樣,所以我用廢料畫這種體驗。有很大的,也有比較小的,這兩件作品很大,2 *3米,中型的。
美術館:在您的文章里提到造型藝術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您如何評價中央美院教師團隊的歷史使命感?
蘇新平:如果單從畫畫角度講,繪畫本身僅僅是繪畫,事實上他其中包含了很多審美因素,還有很多人的視覺素質因素在里面,這個因素事實上會輻射到方方面面。直接來說,對設計、對審美品味的提高,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建筑也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只不過大家不會直截了當的把這個作用提出來,另外通過造型學習、訓練、創作,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對個人素養的形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我們在把握人與社會的關系,把握人與人直接的關系,還有方方面面很多的關系時,通過素描本身就能讓您體會到或者受到這樣一個影響。其實對于人的成長,素質的形成,它都是有影響力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在社會上、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發展,當然方方面面都會產生影響。由于中央美術學院所處的地位,造型藝術學科的發展必須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這是時代發展對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一位老師肩負的歷史使命。因此,今天的造型學院教師在銳意進取的道路上既要清醒的回望過去,更重要的是面對今天和未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中國造型藝術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美術館:非常謝謝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