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十多歲到七十多歲,從風華正茂到兩鬢蒼蒼,見證了丁觀加上下求索的藝術之旅。而今面對獨具一格的“丁家山水”,我感到由衷的欣喜。
自1978年丁觀加負責重建鎮江市國畫館(1982年改名為“鎮江中國畫院”),我們就成了藝術上的朋友。鎮江離南京很近,我在省美術館從事研究工作,我們自然來往較多。丁觀加的藝術悟性、創作能力和組織策劃能力都屬一流。他早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其前身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師資力量雄厚。他曾受業于傅抱石、陳之佛、呂斯百、秦宣夫、祝嘉、林散之、亞明等書畫大家,奠定了中西繪畫全面素養的根基。
丁觀加在改革開放之初便策劃了“新四軍征途”寫生和創作,畫院這一專題書畫展在全國一炮打響。他創作的《云嶺暮靄——新四軍軍部舊址》(1938—1941),水墨蒼茫寫叢林老屋,意境神秘幽深,成為早期代表作之一。此后,他又策劃了“江南行”畫展,濃郁的寫生氣息和靈動的筆墨語言,傳達出江南特有的詩情韻味。畫院群體和他個人又一次獲得好評。
然而丁觀加并沒有停止探索和追求的步伐。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歷了祖國西部壯游和歐洲之旅之后,更加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個性化的主體意識愈加強烈,促使他的山水畫創作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位出生于大海之濱崇明島,與長江、太湖、大運河為友為鄰的性情中人,對江南山水之美的體悟,發生了側重面的轉移。新世紀以來,他的審美理想由“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清雅優美,轉向了“吾養吾浩然之氣”、“大江東去”式的天地大美。雄渾浩莽而精致清新,是丁觀加山水新格給我總的印象。其筆墨語言特色,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其一,構圖飽滿,既整體又豐富,畫水猶有創意。特別是滿幅是水的作品,用密密層層的橫向短線,由濃而淡,一筆一筆地寫出,繁復而不覺沉悶,交錯而不覺混亂,自然形成的墨色濃淡黑白變化,似天光水影閃爍其間,煙波浩渺,姿態萬千,此種效果前所未見,《歲月悠悠》《漁歌》《月下吟》便是其中代表。他說“畫水,表達一種心境”,“畫畫,畫到底是畫心意”。正所謂心胸如此,心手相應,意到筆隨。
其二,強化色彩功能,濃墨與重彩交融,構成強烈的審美張力,而不失傳統神韻。他往往以墨色勾皴山石骨架,再輔以重彩點染,翠綠、紫紅、深藍等無所不用。由于墨底的主導作用,畫面墨彩斑駁陸離,層次豐富沉厚,取得西方油畫般的視覺效果而又具有中國特色。《春山新雨后》《朝霞滿湖》《兩棵樹》均是范例。
其三,充分利用“光”的因素,尤其是逆光效果,強化畫面黑白虛實的對比,使暗部也能透出細致豐富的層次,若隱若現,撲朔迷離,“恍兮惚兮,此中有物”,從《山清水有情》《江河之源》《運河落霞》等作品我們可以體會到,略帶神秘感意蘊更發人遐思。當然這里的逆光并非完全符合科學意義,而是一種意象式的藝術處理。
要而言之,“丁家山水”意境沉雄,氣勢磅礴,大氣中透著靈氣,混莽中透著清新。莫不是這位“大海之子”、“大江之子”的本性復歸?歷史文化名城鎮江前有“米家山水”,現有“丁家山水”,不負山川勝境之玄奧也。
2012年8月于北京東城
(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原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著名美術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