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的密碼—巫術、鬼魂,與面孔的經濟學
胡丹潔(中央美術學院)
The Code of The Golden Bough-Economics of Witchcraft, Soul, and Faces
HU Danjie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此次展覽的出發點是英國人類學家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的巨作《金枝》。這部更世不朽的人類學巨著,與本次策展主題“看不見的手”與《金枝》的用意,有著驚人的一致,便是探討各種藝術形式之間轉化的隱藏的規律。
本次展覽以結構分析的方式,試圖打開《金枝》遺留下的文化密碼,在循環往復的文化架構的傳承、錯位、重構的演變過程中,尋找“看不見”的邏輯關系與規律。藝術家本能上是在模擬對規律的實現,完成一個“編碼”的過程,而策展人通過解構與闡釋,扮演著“解碼”的角色。正是這種編碼與解碼的互動,推動著我們藝術表達的演化。將《金枝》所描述的從巫術、宗教到科學的演變過程,與經濟社會的價值規律進行類比,卻并非追求一個嚴謹的推導式的表述,而是試圖在這種看似簡單化卻意在啟發的并置中,產生一種關于內在聯系的思考想象的張力。因此,展覽并非圍繞特定主題發生,而是將它們作為想象與對話的開端。
整個展覽在四個線索所構成的框架下展開,分別是“宗教與經濟”,“貨幣與巫術”,“規則與禁忌”,“流通與循環”,它們分別象征了從自然社會向復雜的當代社會進化時各種力量間的轉化經驗,亦是藝術可以不斷發生的敏感領域。
本展覽除了展廳作品外,還包括以下項目:
楊北辰的電影項目“現代性巫術或偶像破壞者:藝術作為電影性鬼魂”包括了現場展示與影片放映互為補充的兩部分。
劉辛夷的美術館介入項目“意見箱”, 將被分散布置在場館的各展示空間內。
白雙全的「二月廿九日」是一個記錄和收集在展覽期間消失/不存在的一天(二月廿九日)的計劃,并在展覽前期和期間可以安排活動或課程,課程的記錄和成果在展場中分散呈現。
藝術家
01何岸(中國)
02李競雄(中國)
03王思順(中國)
04馬大哈(中國)
05黃然(中國)
06奧馬·法斯特(以色列/美國)
07梅斯查·伽巴(貝寧)
08徐震(中國)
09卡雷·侯拉尼(巴勒斯坦 )
10趙要(中國)
11瓦迪姆·扎哈羅夫(俄羅斯)
12劉辛夷(中國)
13白雙全(香港)
14斯蒂芬諾斯·齊沃普洛斯(希臘)
15楊北辰(中國)【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法國),拉烏·魯茲(智利),阿蘭·卡瓦利埃(西班牙),阿爾伯特·賽拉(蘇聯/俄羅斯),王兵(中國)】
16蘇新平(中國)
17姜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