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本報記者 劉斌答 油畫家 張新權
問:您對老上海的城市和工業風景情有獨鐘,其中《信號臺》獲得“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從什么時候開始進行上海題材的創作?
答:上海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題材寶藏。記得兒時,我曾看到過一張描繪上海外灘的繪畫,畫中異樣的建筑和景觀,在腦海里打下了抹不去的烙印。20歲時,我初到上海流連其間,在外灘、蘇州河、南京路等處畫出了一批鋼筆速寫。過了20年以后,我根據當時的鋼筆速寫,畫出了表現老上海外灘的油畫《十里洋場》。這幅油畫參加了“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精選作品展”,這是我的油畫第一次參加國內重要的油畫展。以此為起點,在以后的四五年中,陸續創作了《有軌電車》、《蘇州河》、《風云十六鋪》、《黃浦江畔》等,我的外灘主題系列油畫開始為人注意和肯定。
問:在中國當代畫家中,以城市風景和工業風景為題材進行創作的油畫家不少,您的獨特之處在哪里?
答:藝術是歷史境遇和現實生活的認知者、解析者和批判者,我希望從某種解析的意義上來畫城市景觀,并由此體驗一種能夠與心靈相對應的情感。離開了個人理解和情感注入,只有嫻熟繪畫技巧和照搬客觀對象的創作,一定經受不了時間的檢驗。油畫《十里洋場》的完成是我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分割了我的過去和未來,修正了我的探索和格局。我最初也曾迷戀于自然風光和鄉村題材,但對城市景觀,尤其是工業化對人的生活和情感帶來的變化,我更感興趣。
問:有藝術評論家用“在歷史的經緯線上穿行”來解析您的作品,您以為如何?
答:記得有藝術評論這樣說過,看了我的外灘主題系列油畫,好像是在翻閱一本塵封已久的手記,觀眾把它慢慢打開,又慢慢走了進去。我自己倒是這樣想的,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更沒有親身體驗過那個世界和那些風雨,也與那個時代有著不小的時空距離,而這個距離或許就是我的偏愛,正是由于這種距離,才給了我所需要的寶貴空間和表達欲望吧。我相信,這些已逝的城市景觀,不僅可以通向歷史,還可以通向觀眾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