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習慣把山水劇場稱為基礎,指示牌上標注的是“劉三姐歌圩”。從喧鬧的入口處,直奔演出現場,通往隱約歌聲的路上驟然安靜,隔河相望的山峰被一陣歡呼聲點亮!
尋夢,緣于一首老歌
隨著渾厚的聲音響起:“我1961年出生,在我出生的那年,有一部叫《劉三姐》的電影誕生了。”一幅放映著老電影的銀幕裊裊地在霧氣中飄到舞臺中央,12座山峰隱約亮起,竹林剪影綽約,隨著晚風輕輕搖曳。15盞探照燈升起的光束交錯映亮整個夜空,動感而溫情地拉開了演出的序幕。
旁白很好。特別是那幾句:“今天,我站在山水之間,去尋訪那個叫劉三姐的女子和唱山歌的夢。”言簡意賅,飽含激情。
電影銀幕被迅速卷起,魔術般出現了十個穿著民族服飾的美麗苗家少女,我把她們想象成回娘家的新娘。舞臺左側依次跑出一隊手執斗笠的漁家小伙,在橘黃色的晨曦下,向筏上的MM揮手致意。筏上岸上,情意綿綿,歡快的樂聲逐漸揚起,感染了這片山水,感動了觀眾。隨后,燈光打在右邊高高的木樓下,是一隊早已恭候在此的盛裝的少女,隱身在岸邊的幾艘小船上的民族小阿妹迅速地隨船滑向江心,向對面的漁民哥哥拋去喜慶的繡球,觀眾席上頓時歡聲雷動。
冷不防邂逅“張藝謀”
在現場很快就感受到了張藝謀的氣息。幾十個“張藝謀”穿梭在像箭一樣飛馳的小艦板上,變魔術般地快速地扯起藏在水里的紅稠,一時間整個天際、水面都是紅彤彤的一片。多么熟悉的震撼,《菊豆》里代表情色的大染坊,《圖蘭多》里豪華鋪張的舞臺,《英雄》里象征鮮血的紅樹葉,還有我們熟悉的紅高粱與紅燈籠,鋪頭蓋臉地往你眼里撞,這是張藝謀用他的招牌菜式在和觀眾打招呼呢。舞臺上下一片歡呼、船工們變換著各種造型,像操練著一場大型團體操。
被歌聲洗禮
音樂和燈光過渡著幾艘穿梭舞動的筏子,讓人一時眼花繚亂,遠方的筏子上有幾個掛滿銀飾的盛裝美人在緩緩地變換對形;一隊情深意切的舞蹈演員把剪影投射在身后的屏幕上;一個銀光閃爍的亭閣上站著一個黑老鴉似的漁夫;一支載著羽毛的筏子緩緩飄來,配合著歡呼、歌聲和燈光;一隊浴女在左手邊的箋橋上飄然起舞;一葉扁舟上,一位翩躚的妙齡少女成了眼睛的焦點,可以斷定她就是“漓江女兒”。
耳熟能詳的老歌被劉歡、齊豫、齊秦重新演繹,如一副安定劑,冷不防暖酥酥地麻醉了我們,溫柔磁性的吟唱在山水間徜徉,江面上隨歌聲閃爍的瀲瀲波光,把人們完全融入了山水。
沒人知道那片如畫的山水在煙雨中等待了多少年。制作人曾說,“山水實景演出”是人與上帝共同的創作。我想,再添上“記憶”吧,一部老電影,一首老歌,一個老地方,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讓你瞬間體味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后美得令人失魂落魄。
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
一個個銜接有序、瞬間明暗的小舞臺,肆無忌憚地調皮著觀眾的視線。在一片黑暗的停頓中,從遠處緩緩飄出一個個亮晶晶的少女,她們身著民族服飾,整個人就像螢火蟲一樣透著銀色的冷光。一個,兩個,三個、、、、、像依次點燃的燭光,逶迤著向觀眾席飄來。你想象不到岸邊的夜色里可以藏下這么多人,如果說第一個飄出來的“螢火蟲”是創意,第一百個就是毅力了。這一道銀光持續不斷,等約摸近300多人的隊伍集合完畢,我們已經消化了最初的驚喜,等待著下一個奇跡的出現。
隨著天籟般的低吟,龐大的隊伍緩緩舞動,突然,幾百號人神奇地消失了,剩下的幾對延續著音樂,跳著極具民族風味的舞蹈,瞬間又同時閃亮。姑娘們身上綴滿如星星般的小燈泡。姑娘們又出現了,她們只需摁摁開關就可以完成這個魔術,又是一番配合默契的連接動作。
然后,就是漁火了。全是音樂和船,船上點著漁火,幾百號漁民又扯起船帆,載著豐收的喜悅,慢慢地退出如夢的境地,而觀眾久久不愿醒來,不愿離去。
再見,漓江
演出結束了。船上滿載著謝幕的演員,襯托著身后如夢如幻的山水,慢慢飄到了漁火中間,一點點地融入了漓江,化成了一段美好的記憶銘刻在我們的心底,關于桂林,關于陽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