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華人油畫拍品的標王是常玉的《五裸女》(120×175cm,1950年作),羅芙奧(香港)在2011年5月30日“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中以1.28億港幣(約合1.07億人民幣)創下的。此前是嘉德2011春拍中的陳逸飛《山地風》8165萬元(人民幣,下同)。
華人油畫總成交額最高的是趙無極,截止2012年1月8日為16億8896.967萬元。在《2011胡潤藝術榜》中,90 歲的趙無極2010年拍品成交總額3.4 億元排名第三,成為“油畫之王”;《2010胡潤藝術榜》中趙氏榮登榜首,2009年拍賣成交總額為2.4 億元。
價格不是“被”的
與某些拍賣行、文交所的天價“黑馬”不同,本文論及的標王不是突然一件作品、一個專場成交價逾千萬、上億元;或者坐地起價,在拍場上以2600多萬成交,轉手就在文交所面市,估價為3108萬-4589萬元;或者本來名不見經傳,經過早期“所民”的瘋搶,從600萬狂飆至1.12億,然后又被拋跌停。媒體曾報道,“如果有人在最風光的18.7元接手,財富縮水將超八成”,有投資人以130萬元進場交易,最后僅剩22元慘淡離場的結局。
關于常玉、趙無極兩棵拍場常青樹,雅昌指數顯示,趙無極作品共成交555件,千萬元以上作品61件,成交率81%;常玉作品成交239件,成交率79%;陳逸飛成交495件,成交率69%。其中常玉的作品在2004年佳士得秋拍中,三幅素描的估價均為2、3萬,最終以高出估價3-5倍成交,除2009年佳士得秋拍中估價20萬左右作品均流拍,共有25件拍品過千萬。2011年春拍,羅芙奧香港拍賣會中常玉《無裸女》1.07億元成交,刷新中國油畫世界拍賣紀錄,2011年秋拍中,香港蘇富比趙無極《10.1.68》6,898萬港元成交,創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這兩個藝術家的市場紀錄穩定,藏家信心卓然。
機構不是“被”的
就機構而言,常玉的25件千萬拍品中,香港佳士得占14件,蘇富比4件,羅芙奧4件,臺北藝流2007秋、匡時2011春、保利2011秋各一件。趙無極的61件千萬拍品中,自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起,前40名中佳士得有22件,羅芙奧7件,蘇富比6件,臺北藝流2007秋、景熏樓2010春、匡時2010秋、嘉德2011秋、保利2011秋各一件。港臺拍賣機構所占的比例顯而易見。這是一種穩定的挖掘整理和市場推進,也是機構優勢和品牌的保證。
細數常玉的標王作品《五裸女》的市場紀錄,常玉去世那年(1966)該作品曾在巴黎德福奧拍賣,這是臺灣羅芙奧的專業技術支持機構,法國歷史悠久的拍賣行;1993年10月17日蘇富比臺北拍賣封面拍品;后為臺北國巨基金會收藏。今天創下最新紀錄的睿芙奧藝術集團(Ravenel Art Group)成立于1999年,后來在香港、北京分別設立了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肩負著“20及21世紀華人藝術”收藏顧問角色,所以他們看準常玉實屬正常。
市場不是“被”的
常玉去世之后,他的作品曾成捆地出現在巴黎的拍賣行以及跳蚤市場,價格低廉。直到1980 年代,歐洲和臺灣藝術界才逐步發現其作品的價值,從而以畫廊、拍賣公司的學術角度研究,重新整理并建構出這位藝術大師曾經為人所遺忘的藝術與人生。趙無極也是如此,開始兩年畫廊中的作品無人問津,后來法國總理希拉克特意求購趙無極的畫并送給朱镕基,還特意邀請趙無極夫婦到愛麗舍宮出席贈畫儀式,直到成為拍場標王。
1980 年代末隨著亞洲四小龍的崛起,香港和臺灣經濟形勢大好,藝術投資也隨時強勁。西方的重要拍賣公司紛紛進入,海外華人的作品在審美習慣、文化氣質和市場潛力上成為重要部分;與此同時,臺灣的藝術機構除了經營西方大師的版畫和印刷品外,也因著對20世紀留洋藝術家的熟悉和認可打造了“老油畫”市場。常玉和趙無極等海外華人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海外的表現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市場的寵兒,利潤的保證。
成績不是“被”的
常玉在臺灣被重視不是偶然,1964年應臺灣教育部邀請,在臺舉辦個展,并于1988年、1994年又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淡水藝文中心兩次組織大展。2008年在德國的德勒斯登國立美術館,2010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展覽。年僅19歲在東京展出書法作品并獲當地雜志刊載推薦,25歲作品入選法國秋季沙龍,31歲為法文版《陶潛詩集》作插圖,32歲被列入《1910-1930當代藝術家生平辭典》第三卷,33歲在阿姆斯特丹舉辦畫展。50歲在紐約舉辦畫展,55歲作品參加巴黎獨立沙龍,65歲在巴黎舉辦個展。
趙無極先后在世界各地舉辦近200 次個展,作品被上百家著名藝術機構收藏。他20歲留校任教并在重慶舉辦首次個展,27歲在上海,29歲在巴黎克勒茲畫廊舉辦個展,并連續29年參加“五月沙龍”,此后重要展事、出版不斷,1975-1977年在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個展,1981年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開設趙無極專廳,1984年法國政府授予榮譽勛位勛章,1993年晉升榮譽勛位第三級,獲巴黎市維爾美勛章,2003年被法蘭西藝術院接納為院士。這些驕人的成績是他們藝術生命的記錄,更是他們的作品被廣泛認可的要因。
人格不是“被”的
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個人特色鮮明,美學風格向上。常氏無論人體、動物、花卉、樹木,形色簡約,構圖獨特;趙氏多以抽象的形態示人,色彩絢爛、力量磅礴,這和他們的人格氣質有關。常玉1900年生于川蜀富商家庭,十歲習畫,長于書法,18歲上海美校,20歲與徐悲鴻、林鳳眠一起勤工儉學前往巴黎。但他不進美術學院進修,而是常在咖啡館里一邊看《紅樓夢》或拉著小提琴、一邊畫畫,從生活中了解法國現代繪畫,并堅持著自己的風格和特色。1938年兄長辭世,經濟支持中斷;1966年煤氣中毒,歿于巴黎寓所,留下了眾多的作品和傳奇的往事。
趙無極1921年生于北京,童年在故鄉江蘇南通讀書習畫,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后從藝于重慶和上海,1948年赴法國留學并定居。他自小天資聰穎、對文學、中外歷史極感興趣。其家人尤其父親和叔父都對繪畫藝術十分重視。年輕時尤其推崇米芾,藝術風格從塞尚、畢加索過渡到克利,作品從完整意象過渡到隨機構成。現在年逾八旬,孜孜不倦:“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涂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之所以從價格、機構、市場、成績、人格等方面細數兩位海外華人大師的表現,旨在剖析港臺機構如何穩扎穩打,推動了此類市場的步步層樓;提示如何關注此類大師佳作的藝術和人格、市場和價格。其實誠軒曾在2010年秋拍中成功推出了7件常玉8-10萬的作品,匡時2011春拍中的常玉1930年作《曲腿馬》1552.5萬,保利2011秋中常玉50年代的作品《幽藍明菊》3450萬被某藏家單刀取入。趙無極對國內藏家而言毫不陌生,還有林風眠、關良、潘玉良、王懷慶、朱沅芷等海外華人的市場表現樂觀,但價值依據和運營步驟仍需深入挖掘和呈現。內地藝術市場的2012年將是一個艱難的年份,藝術機構的提升或者轉型道路也需要更多、更務實的經驗以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