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人都知道了張北”
“我就跟他們組織者說,應該讓Tricky星期六演,他們非要讓他星期天壓軸,那些白領星期一都是要上班的。”孫小涵坐在車里,面對車窗外背包離開的“朋克們”,惋惜地說。
面積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張北從來沒有接待過這么多人,張北縣領導們傾了全縣之力來保證音樂節平安進行。“這么多人來張北,我們甚至想到了熱比婭,想到疆獨藏獨會不會襲擊這里。”孫小涵說。
張北縣的日常警力只有三百多名警察及民兵。為了確保音樂節期間的安全,他們發動了當地的機關干部、教師組成臨時安全保障小組。為了嚴防現場可能出現的肢體沖突,按照國際慣例,經與主辦方協商,他們嚴禁攜帶任何瓶裝飲料入場。
就在張北籌備自己的音樂節時,加拿大和中國內蒙古的音樂節分別出了事——加拿大某音樂節的舞臺坍塌造成一人死亡,七人受傷;內蒙古某音樂節,由于組織混亂,發生了觀眾將酒瓶砸向舞臺等一系列事件。李雪榮特地安排人將這些音樂節事故的資料整理出來,與大家逐一討論,希望從中找到可供參考的前車之鑒。
他們也拿出了自己的“反面例子”:一個多月前,“心連心”藝術團來這里演出,當地群眾沒見過那么多大明星,一激動就把圍欄沖垮了。
“這次我們提前把場打開,放搖滾音樂,花花綠綠的讓老百姓免費來看,看了一兩天,他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音樂節正式開始的時候,他們就該賣雞蛋的賣雞蛋,該賣包子的賣包子了。”李雪榮說。
幸好,只有喜歡音樂的人“襲擊”這里,崔健、高曉松這些明星,甚至“上面的大領導”也都悄悄來看了演出——因為“大領導”的孩子喜歡搖滾樂。
音樂節讓張北成為媒體的焦點,國內各大報紙及網站都在顯要位置對“張北草原音樂節”進行了報道。香港、法國、波蘭等地的媒體也派出記者到現場進行了采訪。
李雪榮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幾個月前的那句“可以嘗試一下”,就“嘗試”出這么大動靜。他的一位朋友在音樂節第二天給他發來短信:“連宇宙人都知道張北了。”
“真是值了。”李雪榮說,張北縣與音樂節北京主辦方簽的協議是十年,他們希望把它做成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當然,音樂節背后,他希望為張北打出的是旅游牌。
“我們不能老在窮字上躺著。”李雪榮強調。
“從北京來了這么多車,真好”
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舉辦搖滾音樂節,對于當地農民而言,既是一次商機,也是一次可能改變命運的切身體驗。
音樂節第一天,當地農民看到那么多人涌入張北,就提著籃子,到場地周圍賣起了雞蛋和礦泉水。為了能讓農民增加一些收入,縣委、縣政府領導沒有在音樂節期間實行限價。
張北縣城的一家賓館旁邊有一個小賣部,步行僅需五分鐘。賓館里住著參加音樂節的媒體人士、樂隊及藝人,深更半夜,演出結束,這些人只能到小賣部買些零食充饑。音樂節三天,小賣部天天都是晝夜營業,這是此前從未有過的現象。小賣部的老板說,音樂節三天的收入會比他們平時的月收入高出幾倍。
來自張北縣的數據顯示,這個國家級貧困縣2008年的人均年收入是2700元,而這一年國家公布的農民人均年收入是4700元。
音樂節的空前客流讓一些當地農民把自己的家變成了臨時小旅社。一些前往張北參加音樂節的城市里的年輕人因此體會了一個中國貧困縣農民家庭的真實生活——屋子很昏暗,有點臟,但這些農民大都很熱情,把過年才吃得起的莜面拿出來給客人吃。
“張北草原音樂節”三天,沒有多少草的草地上出現的是這樣的場面——視野遼闊,草地上支著許多帳篷,帳篷周圍聚集著一大批身穿“奇裝異服”的年輕人。他們有的在抖空竹,有的席地而坐喝著啤酒。不遠處的三個巨大舞臺,傳來巨大的聲浪,年輕的觀眾們聚集在舞臺周圍,隨著音樂一起搖擺,他們發出尖叫,互相碰撞著彼此的身體,他們把Pogo(搖滾演出現場中觀眾隨著音樂節奏一起互相碰撞身體,借此表達友好)帶到了張北。
顯然,還是有一些張北當地的年輕人被這種氣氛吸引了。
新蜂音樂創始人付翀8月6日隨同舞臺制作人員提前一天抵達張北。許巍試音那天,一位騎著摩托車溜進現場的張北年輕人對付翀說:“我想明天來看,但我沒有票。萬一混不進來,我就開著滑翔機來,在天上看。”
這位張北年輕人做旅游生意,有供游客俯瞰草原景色的滑翔機。
在第二天看朋克樂隊Subs演出時,付翀和身旁一位張北農民交談起來。看著舞臺上歇斯底里的表演,這位張北人帶著濃重的口音大聲喊著:“好!夠賣力氣。”
在付翀看來,這位叫好的農民也許不知道朋克是什么,他只是用表演者是否賣力氣、是否認真來判斷音樂的好壞,“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也許,就是在這些第一次看搖滾現場的張北人中,可能會出現十年后贊助草原音樂節的人。”付翀說。
在Pogo的人群里,一些張北年輕人試著和大家一起隨著音樂節奏互相沖撞,他們的服裝、膚色、口音十分容易辨認,他們開始有些膽怯,躍躍欲試的樣子,但很快就和人群撞在一起了。
生于1967年代的張帆被認為是中國搖滾音樂節開創者,今年是他創辦的迷笛音樂節的第十年。張北三天,張帆認識了許多當地人。讓他難以忘記的是一位十幾歲的張北小姑娘對她媽媽說的一句話:“媽媽你看,從北京來了這么多車,真好!”
8月7日晚,“痛苦的信仰”樂隊登臺演唱《一直往南開》,觀眾們自發組成火車長龍,一個人的手搭住另一個人的肩膀,隨著節奏一起向前跳躍,在投向觀眾區的燈光照耀下,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張北的年輕人,火車越接越長,在人群中不斷穿梭,就像一輛真的火車行駛在草地上。
這個畫面讓張帆很感動,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對于許多張北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一生中不可磨滅的記憶,甚至可能會改變一些人一生的命運。貧困縣的年輕人不該被邊緣化,他們應該得到重視、得到快樂的生活。”
事實上,這些擠進音樂節現場跟著搖滾節奏一起舞動的,還有縣委書記李雪榮。他對舞臺上的轟鳴與嘶吼并不排斥,演出第一天許巍上場時,他被沸騰的觀眾感染了,他站到最前面,跟著音樂節奏搖動身體。“這時候,我忽然看到攝像機的鏡頭沖著我來了,趕緊停了下來。”李雪榮說。“張北草原音樂節”的主題歌也是搖滾風格,歌名叫《歡迎來到草原》,這首歌其實有兩個版本,另一個版本的名字叫《歡迎來到張北》,演唱者正是李雪榮。
主辦方曾經邀請李雪榮在音樂節期間與搖滾樂隊們一起登臺演唱這首歌,“我其實挺想替張北登臺唱這首歌的,但一想自己畢竟是共產黨的縣委書記,還是算了。”李雪榮說。
上臺唱歌容易,但想把音樂節當成新名片卻不那么容易,在張帆看來,音樂節期間暴露出的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的問題亟待改善。“要想吸引大城市來的消費者,他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張帆建議當地政府在音樂節結束后,立即著手植被的恢復工作,否則裸露的土壤在強烈的西北風下,會迅速沙化。
泥漿、雨傘和廁所
“我一直怕下雨,他們跟我說,就想在泥漿里打滾。”縣委書記李雪榮并不太清楚伍德斯托克的標志——泥漿,他聽說來參加“張北草原音樂節”的觀眾期望那三天能下一場大雨,那樣,大家就可以在泥漿里搖滾了。李雪榮至今還是沒太能想象出那是一種什么場面,所以還是讓縣里準備了一些雨傘和帳篷。
今年8月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40周年,“伍德斯托克是無法復制的,它是一個烏托邦,它只屬于1960年代。”張帆說。
從2001年起,張帆曾多次參加在國外的搖滾音樂節,他認為那個年輕人舉起反叛旗幟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伍德斯托克的泥漿也不復存在了。但伍德斯托克的基因依然會得到傳承:自由、平等、博愛。
實際上,大雨對“張北草原音樂節”會是一場噩夢,由于擔心張北的風很大,更容易造成舞臺坍塌,這次音樂節的舞臺沒有架設防雨頂棚。音樂節的三天,任何一場大雨都將導致演出的中止。幸運的是,三天里,張北一直沒怎么下雨。
三天的“張北草原音樂節”讓李雪榮總結出了“幸福指數”這個指標,他看到來看音樂節的人在用另一種方式享受著生活,他們很幸福;但那些表面“幸福”的人卻并不“幸福”。
音樂節結束后,沒能在張北體會到幸福的觀眾在網上發表了質疑與批評,這些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交通、食宿、草地、物價等幾個方面。
有十年操辦音樂節經驗的張帆同時是“張北草原音樂節”的顧問,他強調參加這類野外音樂節,觀眾需要有充分的“吃苦受罪”的思想準備,并預備好御寒的戶外帳篷、防潮墊、睡袋、酒精爐等戶外野營用品。他提起自己參加歐洲一些音樂節的“遭遇”——如果沒能趕上雨天,音樂節場地肯定會是漫天塵土(幾萬雙腳早把植被踏沒了);如果趕上了雨天,在泥漿里翻滾之后,就得在陰冷的帳篷里待著,腳泡在雨水里。
“這也是搖滾音樂節的另一種樂趣。”張帆說。
“這地方得有人氣,沒人氣可不行。”李雪榮一個月來一直關注網絡,他讓專人隨時針對網友的評論,對場地、設施和問題進行調整、處理。
音樂節最后一天傍晚,李雪榮用五個字對它做出了自己的評價——“不盡如人意”。由于罕見的干旱使得草地上的草非常稀薄,形成了演出現場的黃土漫天飛揚,音樂節第二天尤為突出。他也聽到許多樂迷將這次“草原音樂節”戲稱為“黃土音樂節”,李雪榮明確表示明年會與主辦方協商,在草地上種草,并對其進行必要的維護。他對現場廁所太少、太遠給觀眾帶來的不便深表不安:“由于沒有經驗,廁所成了大問題。”
“明年,明年肯定要多修幾個廁所。”孫小涵在去廁所的路上,指點著幾個未來廁所的地方,對于張北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而言,他們的確把脫貧的希望,寄托在了十年搖滾音樂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