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堂
《美術周刊》: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家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成就卓著,收藏作為一個文化或經濟門類也不例外,發展迅速。在您的記憶中,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收藏界是怎樣一種狀況?有哪些印象特別深的人和事?
閆振堂: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號召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全國各地都成立了專門機構,查找、賠償“文革”中從知識分子收藏家手中抄走的大量珍貴文物、藝術收藏品。實物在的,將實物退還原主;實物不在的,做適當賠償,實際上是象征性地賠償。我當時是文化部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書畫類賠付最多的也不超過150元。按這個辦法,文化部機關,包括一部分直屬單位,賠償近40萬元。
當時對收藏有認識、收藏比較自覺的只是一少部分人,大多數群眾很少主動收藏。有不少收藏家把世傳的珍貴文物、收藏品捐獻給了國家?,F在故宮藏品據說是150萬件,我估計有20萬件是民間捐獻的,上海博物館也至少有十幾萬件是民間捐獻的。
2001年后,全國民間收藏組織不斷涌現,幾乎遍布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收藏隊伍持續壯大,并且出現許多收藏品價值過億的收藏家;民間收藏活動的場所、渠道、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全國的收藏品市場近千家,各種博覽會、展銷會、研討會、鑒賞會成為開展民間收藏活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全國建立了一大批私人博物館和私人收藏館,出版了很多收藏類的圖書、圖錄,開辦了一批收藏網站,創辦了很多收藏類報刊;中央和地方許多電臺、電視臺都開設了收藏欄目等等。
《美術周刊》:有報道稱,我國目前的收藏愛好者有7000萬人,年交易額達200億元,您怎么看待這樣一組數字?如何評價收藏現狀?
閆振堂:所謂的“7000萬人”,我想主要是指專門從事收藏活動的、比較有自覺性的收藏者;“年交易額達200億元”很可能是拍賣行業的統計數字,如加上全國的古玩市場、奇石市場、郵幣卡市場和其他藝術品收藏市場以及私下交易活動等等,我認為成交額要大大超過200億元。
現在應當說是“人人在收藏,家家戶戶在收藏”,當然這里面有很多人是不自覺的收藏者。如果說評價收藏狀況,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收藏事業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對收藏的認識程度,收藏的對象與內容、形式與手段、范圍與效果等等都起了巨大的變化。今天的民間收藏事業已成為人們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中越來越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美術周刊》:有人把今天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五個收藏盛世,有人把目前的收藏熱命名為“全民收藏”,您是否同意這樣的分析和概括?收藏熱背后的成因是什么?
閆振堂:我國歷史上形成民間收藏熱有三次:第一次是北宋末年,第二次是康乾盛世,第三次是同治、光緒至民國初期。這三個時期的共同特點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收藏為樂;其次是假貨層出不窮,常常以假亂真;再次是市場活躍,各種古玩、書畫被收藏率很高;再就是收藏研究成果頻頻問世,許多收藏、鑒賞類書籍至今仍有借鑒作用。
我可以肯定地說,民國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不是“收藏盛世”,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文革”,這些時期都不能稱為“收藏盛世”。只有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逐步形成“收藏盛世”。對照三次收藏盛世的特點,今天應為中國歷史上的第四個“收藏盛世”。
我很贊成“全民收藏”的說法,因為收藏品不僅僅是文物,我們認為凡是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東西,都可以作為收藏品。一般家庭都會有幾件比較好的心愛之物,都是收藏品。這就是“人人在收藏、家家戶戶在收藏”,或者叫“全民收藏”。
《美術周刊》:有人說,把買來的藝術品放一兩年就出手的是投機,5年左右的是投資,只有持有10年以上的才叫收藏。在您的概念里,什么樣的行為才叫收藏?現在相當多的人搞收藏是為投資,甚至對收藏一無所知也投入這個領域,對這些朋友有何建議?
閆振堂:買下藝術收藏品,不管是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認為都是收藏活動。收藏是一種投資方式,但作為一名收藏者,要通過投資、收藏,進一步認識收藏的深刻意義:收藏是記錄歷史、保存文化的特殊載體;收藏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遺產的巨大寶庫;收藏是積淀人類文明、啟迪人們智慧、增長人們知識、陶冶人們情操的高雅的社會文化活動,同時也是高層次的專業性、學術性、實踐性的科學鑒賞活動。所以不能對收藏一無所知就搞收藏,否則“交學費”是難免的。
《美術周刊》: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真正的收藏家起過什么樣的作用?對藝術品市場將來的良性發展,收藏家又該承擔起什么樣的責任?
閆振堂:真正的收藏家在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中,自覺、不自覺地起到良好的推動、促進和穩定作用:一是促使商家實事求是地賣真品。真品就是真品,仿品就是仿品,不做假,也做不了假,因為真正的收藏家你騙不了他。二是促使藝術創作家們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精品,提高市場的檔次,促進市場的良性循環。
當然,市場的發展主要靠國家的有關政策和市場管理者的落實,收藏家只是客觀地起到了推動作用。
《美術周刊》:搞收藏不可避免會遇到贗品打眼的問題,我們知道制假售假在藝術品市場是早已有之,但今天似乎為禍更劇。請問您如何看贗品泛濫的現象?這個市場有無規范治理的可能性?
閆振堂:我們曾經在上海搞過一次鑒定,60多件“元青花”,機器測試出來的數據都差不多。大家在現場都不說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后來我找到一位專門搞仿制的專家,問他為什么表態時就一句話“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他說:“那些都是假的,但我要說是假的,他們還不把我吃了?”
目前全國交易環境中,不少藝術收藏品的創作制造基地、藝術品的交易市場、藝術拍賣市場等等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混亂現象。
假冒狀況的具體表現,一是生產經營者(包括書畫創作者)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采取各種手段制造出仿制品,以真品或稍低于真品的價格賣給收藏者,二是制假販假的藝術品市場經營者,他們以“古玩市場自古就有真真假假、鑒偽求真的游戲”為借口,明知是贗品,故意說成真品,實際上成了造假者的同伙,甚至是比造假者更陰險的陷阱挖掘者;三是有些造假者,未經同意就打著××協會監制,甚至還偽造了××協會的公章印在監制證書和收藏證書上,并通過報刊大肆宣傳,使收藏者誤以為真、上當受騙。
針對上述情況,規范治理的辦法至少有以下三點:一是收藏組織、收藏品市場以及收藏品市場內的經營者,聯合制定一些相互制約的自律制度,如上海中福古玩城的領導者,要求古玩城的每一位經營者,都要公開簽署合法經營、實事求是經營的公約,違約者要給予一定的處罰。二是教育引導廣大會員、收藏者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努力學習收藏知識,互相交流經驗,是最積極最有效的防假措施。三是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協會和個人的合法權益。中國收藏家協會前兩年就成立了協會的“維權小組”,派專人、請律師,不斷開展打假維權活動。
《美術周刊》:最近電視上熱播《鑒寶》類節目,王剛主持的《天下收藏》就很有觀眾緣??梢灿腥藢澞康牟僮鞣绞教岢隽水愖h:只要兩三個專家一過眼,說哪件東西不是真的,王剛立刻就會砸掉它,但實際上這件東西可能還是有價值的。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閆振堂:目前電視上的《鑒寶》節目,中國收藏家協會都沒有參與。我們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是我們覺得收藏家應該把著眼點放在收藏、鑒賞上,好東西要自己鑒賞,大家伙鑒賞,不能說為了專家的一個估價,結果大家把最后的落腳點都放在錢上。二是不應該砸,有些東西雖然是仿品,但過了若干年后也可能成為比較珍貴的東西。歷史上好多仿品現在是很珍貴的文物,比方說《清明上河圖》,故宮就有好多版本,那里面肯定就有不少是仿品。這些仿品別說是砸掉、燒掉了,借出來都很難。
過去我三五十塊錢買的那些《百子圖》的盤兒、瓶兒,現在都還擺在家里,人家一看還挺好看的,說收藏家協會會長家里的一定是珍品。這不也挺好的嘛!
有些東西,也可能是真的,就因為專家一句話就砸掉了,怪可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