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2009第三屆香港《十月當代》藝術節開幕,整個藝術節將持續兩個月,直至10月31日結束。這是一個怎樣的藝術節?致力于哪些具體活動和內容?本屆《十月當代》藝術總監楊陽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什么是《十月當代》?
他告訴記者,《十月當代》香港藝術節首創于2007年,其目標是讓當代藝術發聲,建立當代藝術跟香港社會的長期關系,包括擴大觀眾層,進行深層教育和培養公眾欣賞與批判當代藝術的能力。主辦方包括藝術公社、亞洲藝術文獻庫、奧沙藝術基金等五家藝術機構;合辦單位則是1a空間和錄映太奇;另外今年還新增了13家伙伴機構,包括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香港藝穗會、香港藝術搜索頻道、I/O、聲音掏腰包等。他指出,這些團體90%都是非營利的,只有幾家是商業畫廊。而采用藝術總監的方式也是今年首創, 表示主辦單位對這項活動的重視和為香港做好當代藝術的決心。
09《十月當代》要做什么?
楊陽介紹,本屆《十月當代》大概有120位藝術家參加,其中香港本土藝術家占80%,另外20%則是來自波蘭、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和中國臺灣的藝術家。他說:“嚴格講,不能說是藝術家來參加,《十月當代》的所有活動和內容都是由主辦和合辦單位以及伙伴機構來決定的。”
他告訴記者,今年的《十月當代》將在整個九月舉辦“發現街頭橫幅”的公眾參與活動, 屆時他們會放80多條橫幅在街上, 上面寫著有關當代藝術的問題:如“當代藝術是藝術嗎”、 “當代藝術的價值以什么衡量”、“為什么當代藝術不美觀”等等。公眾可以上網就某一個問題進行回應, 也可以參與他們10月3日的公開“答問大會”,與藝術工作者一同討論這些議題。另外,他們還將推出一個名為“招募有心行外人”的活動, 鼓勵對當代藝術好奇但又不敢走出第一步的朋友成為有心行外人與藝術工作者見面,以期更多地解當代藝術。
他介紹,《十月當代》的主體節目其實要到10月2日才全面開始,共有36項。除了上述活動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在畫廊、藝術中心或住宅單位舉辦地藝術展。議題包括當代藝術與綠色生活的關系、當代藝術跟商界合作的可能性、當代藝術如何在社區扎根等。
香港民眾也不理解當代藝術
當記者問道:“在香港,當代藝術是否也同內地一樣是不被公眾所理解和重視?”楊陽坦言:“的確,這種現象在一般公眾人士中是存在的。”他說,由于香港當代藝術的發展一直由很多非政府的小型藝術空間推動, 當中能拿到政府定期資助的不多;就算有, 數目也很有限;加上其他的社會因素,當代藝術一直未受香港社會重視。《十月當代》就是基于此種情況而產生,是專為當代藝術而設的大型活動。通過多元化、多區域,并把藝術跟社區和本土文化元素連接起來的方式,讓大眾有機會接觸當代藝術。
以非營利模式鼓勵當代藝術持續發展
他特別指出,《十月當代》最重要的目標不是銷售,也不是收藏家,而是所有對當代藝術予以關注的人。正如,本屆《十月當代》打出的口號是一句很地道和幽默的“廣東話”——“宜家唔做等幾時”。楊陽告訴記者,其實這句話的意識就是:“此時不做,更待何時?”。他說:“我們相信, 《十月當代》能為所有對當代藝術關注的人提供資訊, 讓他們進一步了解香港當代藝術的生態。沒有人能估計當代藝術將來會怎樣。這里,我們只是希望造就一個良好的環境讓當代藝術工作者能有空間和感到鼓勵地繼續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