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無疑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當代藝術家領軍人物之一,無論外界如何非議,他的成功之路和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則,都可以作為經典教科書案例進行剖析和學術研究。
鮮為人知的是,方力鈞不僅僅是作為當代藝術家一個身份,他還是古董收藏家和成功投資者。
位于北京著名的SOHU現代城內的“茶馬古道”,是方力鈞投資餐飲業最成功的項目之一,生意興隆,這里也成為北京當代藝術圈藝術家們的聚會場所之一;北京東二環外朝陽門附近的“岳麓山莊”,是方力鈞餐飲集團的第二個成功據點,里面掛滿當代藝術作品,客人們置身其中猶如在畫廊或者美術館內就餐,感覺非常棒。
除了最主要的藝術創作外,方力鈞還是一位低調的中國古董收藏家,瓷器、書畫、家具和文玩不一而足,涉獵廣泛……
靈感永不枯竭的秘訣
無論是誰要想成名,勤奮都是首先必須被滿足的。方力鈞至今在出門旅游時,每次都要隨身攜帶上宣紙、毛邊紙和筆墨,只要有感覺就畫上幾張小畫,作為以后正式創作的素材。
然后就是方法。這里的“方法”并非指具體的繪畫技法,而是指整體創作的指導原則。類似于毛澤東為戰爭制定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的作戰方法。方力鈞的創作“方法”是——讓自己的工作始終保持新鮮感。他認為,作為藝術家最大、最重要的工作是“保持新鮮感”。尤其對于職業畫家來說,不能指望“靈感”來支撐自己的工作,“靈感”常常是很不可靠的。
于是,方力鈞常年一直保持著同時創作多件作品的習慣,這件作品沒有靈感了,那件或許有。也就是說:在整體工作過程中,激情會像潮水一樣此起彼伏,東方不亮西方亮,而且整個完成作品也非常的節省時間。
接下來就是題材的選擇了。方力鈞很實際,選擇了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紙上素描作品的創作,從6B鉛筆起稿一直畫到6H。
宏大的野心,謹慎的開始
在大學里,方力鈞毫不起眼甚至處于邊緣位置,以至于人體寫生課時,他常常占據不到最好的位置。他經常在最靠近模特的地方,仰著臉寫生。這時他所繪制的畫面與教科書上常規的構圖、比例,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形。而且,由于近距離的靠近模特,他能感受到模特身上皮膚的彈性和帶著體溫的那種生命的感覺——忽然有一天,他覺得這種獨特的感覺也許更重要——也就是這個時候,他的繪畫理念開始脫離了傳統教程的范疇,他自己稱這時是個“轉折點”。
結果畢業創作時,方力鈞的鉛筆素描作品最先被通過,這位將來的反傳統的“玩世現實主義”先鋒,就這樣順利地被學院派率先肯定了。
1989年畢業后,方力鈞進駐圓明園畫家村,在那個城鄉結合部,他的畫面上出現的多是農民。他也很明確的制定著自己的工作順序:開始從鉛筆向油畫筆過渡。為了避免兩種題材轉換中存在著風險降到最低,方力鈞最終小心翼翼選擇了黑白油畫的創作。其實,他也承認:當時他自己對于油畫創作的信心不足,黑白顏色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自己技術上的缺陷。而且,灰色也很符合當時方力鈞懷才不遇的心境。
1993年后,方力鈞的作品開始陸續被日本等國家的美術館收藏,個人的日子也開始由溫飽、小康到富裕了。
1994年,他才開始信心十足的創作彩色油畫作品。其實,早在這之前,他已經開始嘗試“光頭”、“水”題材的創作。尤其是畫水,他還是如法炮制先從黑白畫入手。
1996年,33歲的方力鈞在東京舉辦了個人回顧展,這一次國際展覽在他的成名之路上“非常重要”。因為從這時候開始,國際上的的收藏家們開始追捧方力鈞作品了。
最簡單的方法和最大的成就
還是在1996年,在創作彩色油畫的同時,方力鈞的另一條創作線索是套色木刻版畫。他的殺手锏首先還是以超大尺幅奪人眼球。很早的時候,方力鈞參加展覽時就發現:自己常常在現場找不到自己的作品,墻面有限而作品太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自己的作品放大。
與當時的主流木刻版畫不同,方力鈞作品通常都是4m×7m的巨大畫面,而且陳列的方式都是傳統的中國卷軸,獨樹一幟。另外,在木刻工具的采用上,方力鈞也匪夷所思的將傳統的木刻手工刀具,變成了他手里的工業電鋸。之前誰敢這么做?!
2000年以后,功成名就的方力鈞開始有了“玩”的資本和魄力,于是,他畫面中的人物開始離開地面、飛升到空中。西方飛行如哈里·波特是騎掃把,日本人是騎鵝旅行記,中國傳統是駕祥云,而方力鈞要玩他自己的“潑皮騎法”——騎蝙蝠。
接著他又開始創作嬰兒系列;然后再畫飛行的動物系列——不僅僅有天鵝,更有大量的、惡心的蒼蠅、蚊子……在畫面上密密麻麻的亂飛。方力鈞解釋說:在他的眼中天鵝和蒼蠅都是能飛行的動物,不存在誰更美好的人為價值判斷。
一生創作一個符號足矣
不管外界對他如何評價,或褒或貶,方力鈞都仍然“平易近人”的生活著:無論是當代藝術博覽會還是所謂的經典藝術,只要是哥們的事情,他都會親臨捧場。遇到粉絲圍觀、合影,他全部耐心一一滿足,始終面帶微笑。遇到美術館邀請他講座,只要有空也是必定到場……
當然,所有人問他最多的問題之一肯定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符號化?”。他這樣解釋:一個人一輩子做不了太多的東西,一生中能做出自己的一個符號化的圖案作品,應該很值得欣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