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拍,中國書畫市場爆出了熱門,古代書畫率先進入了“億元時代”。
2009年10月19日,在北京“中貿(mào)圣佳拍賣公司”15周年慶典拍賣會上,清代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從7800萬元起拍,經(jīng)激烈角逐后以1.34億元成交,成為中國古今書畫價格的新紀錄。有人把該畫拍出天價的原因,歸結(jié)于它的一些客觀指標:它出身顯赫、著錄于《石渠寶笈》,它尺幅巨大、畫面恢宏,它具備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由此認為,它是“中國有拍賣以來十幾年里,理所應(yīng)當?shù)淖钪靛X的東西”。
但接下來的事實證明,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并非進入億元的“孤本”,2009年11月,該紀錄迅速被打破。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明代吳彬的《十八應(yīng)真圖卷》以1.69億元成交。幾乎同時,另兩件古代書畫也步入億元行列:宋代曾鞏的書法《局事帖》在“北京保利”以1.09億元成交;《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在“中國嘉德”以1.01億元成交、高出估價60余倍。此外,春拍上以200多萬元估價流標的一件作品,在秋拍以4000余萬元成交。很顯然,整個中國古代書畫板塊從秋拍起,進入了“億元時代”。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跑步式前進,隨著中國富豪的撐桿跳式發(fā)家,中國藝術(shù)品價格突破億元自在情理之中。但問題是,書畫市場有諸多板塊,為什么率先進入億元的是古代書畫?而不是近兩年扶搖直上的當代油畫?
或許,我們可以在經(jīng)濟學(xué)中著名的“戈森定律”里,得到啟示。
戈森是19世紀的德國經(jīng)濟學(xué)家,他在1854年出版的《人類交換規(guī)律與人類行為準則的發(fā)展》一書中,提出了關(guān)于人類享樂的重要規(guī)律。1、“享樂遞減定律”:人類如果連續(xù)不斷地滿足同一種享樂,那么這種享樂的量就會不斷遞減,直至為零。2、“享樂均等定律”:人類如果可以自由地選擇多種享樂、卻沒有充分的時間,那么為了使享樂總量最大,必須在充分滿足某種享樂之前,先部分地滿足所有的享樂,并使每種享樂在被中斷時保持量的相等。
戈森當時自負地聲稱,他的發(fā)現(xiàn),可以與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學(xué)說相比。事實上,他的理論后來確實成為新古典經(jīng)濟學(xué)“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基礎(chǔ),他的兩條定律即人們熟知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和“邊際效用相等原則”。“戈森定律”可以很好地解釋日常消費行為,比如“喜新厭舊”;也可以解釋經(jīng)濟領(lǐng)域常見的“輪動現(xiàn)象”,比如在股票牛市中,通常由不同板塊輪番上漲推動大盤。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書畫拍賣市場,也進行過類似的“輪動”。
2000年前后,古代書畫獨占鰲頭:2000年明沈周《和香亭圖》、元趙孟頫《蘭蕙圖》、明王紱《詩畫合璧》在“HK蘇富比”分別以1380萬港元、1380萬港元、1105萬港元成交;2001年,清金昆等《大閱圖》在“HK佳士得”以1600萬港元成交;2002年,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在“中國嘉德”以2530萬元成交、宋米芾《研山銘》在“中貿(mào)圣佳”以3299萬元成交。
2002年秋拍開始,現(xiàn)代中國畫異軍突起:2002年末,張大千《潑彩朱荷》在“HK蘇富比”以2022萬港元成交;2004年,陸儼少《杜甫詩意冊頁》在“北京翰海”以6930萬元成交,傅抱石《茅山雄姿》在“北京翰海”以2090萬元成交。
2006年起,現(xiàn)當代油畫領(lǐng)漲大盤:2006年,徐悲鴻《奴隸與獅》在“HK佳士得”以5388萬港元成交;2007年,徐悲鴻《放下你的鞭子》在“HK蘇富比”以7200萬港元成交,陳澄波《淡水夕照》在“HK佳士得”以4819萬港元成交,陳逸飛《黃河頌》在“中國嘉德”以4032萬元成交;2008年,曾梵志《面具1996NO.6》在“HK佳士得”以7537萬港元成交,劉小東《溫床NO.1》在“中國嘉德”以5712萬元成交,岳敏君《轟轟》在“HK佳士得”以5409萬港元成交。
這便是“風水連年轉(zhuǎn)”,古代書畫板塊在沉寂多年后,又輪值當班領(lǐng)跑。據(jù)說,《平定西域獻俘禮圖》的送拍者根本不缺錢,完全出于對“中貿(mào)圣佳”慶典的友情支持。不過,假如沒有趕上這輪風水,大概他真的只能收獲一點“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