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2010
12日閉幕、為期5天的上海藝博會交出答卷:5天7000萬元人民幣的成交額,比去年增加2000萬元;參觀人數達到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1%。而上海藝博會同時舉辦的另一分支展會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展,則暫時還沒有成交統計出現。
作為亞洲最大的當代藝術品交易會,這似乎又提供了一個時下“市場回暖”的鐵證,但是在國內各大藝術品拍賣行縮減當代藝術成交的背景下,顯得非常不具創意。要知道,去年上海藝博會也曾創下“人氣”、“成交量”新高,但隨之而來的是當代藝術交易跌入谷底。
海外藏家借道世博會淘中國藝術
由于本次藝博會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行期間,一些海外遠道而來的收藏家,在觀賞世博會的同時,順便來藝博會淘取便宜的中國藝術品。
來自意大利米蘭的Sandra Simonato夫婦,便是其中之一。Simonato先生曾在菲亞特中國公司任高管,其妻子是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品經紀商。他們在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展中看中了上海藝術家游思的一幅畫,并當天付掉了畫作費用。
“中國藝術家成為世界的焦點,他們關注的角度已經日趨國際化,在中國買這些藝術品本身價格也很便宜。”Sandra女士說。
事實上,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家在海外知名度的高漲,一些本土、并不具備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也成為國際收藏家開始關注的對象。這些收藏家往往熟悉西方藝術市場的規律,并清楚地知曉那些能夠影響藝術家價格的因素。
而據意大利領事館負責接待意大利客人的尹榮介紹,另一批意大利客人中也有人在上海藝博會上訂購了中國的藝術品。
不過,本土收藏家還沒有這樣的魄力和眼光。“雖然有數件作品在展會上被國內收藏家預訂,但是否最終成交還不確定。”參加展會的上海香格納畫廊的負責人介紹說,“雖然本屆藝博會人氣比去年要熱鬧許多,但帶來的本土購買力并沒有想象中旺盛。”
而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展則干脆在展會期間舉辦各種藝術收藏論壇,寄望通過國外成功收藏家之口,來勸說中國的新富階層,盡早考慮把資本投入到藝術收藏中。不過對于中國收藏家來說,最大的困擾是藝術品的變現渠道并不如其他資本商品便捷。而那些有實力購買藝術品的商人,仍然區分不了工藝品與藝術品的差別。
顯然這種勸說,在短期內并不會有什么效果。上海藝博會上,來自法國羅丹的雕塑《加萊義民》吸引了不少人關注,但高高在上的400萬歐元的價格,使其在5天內無人問津。主辦方打出“讓收藏成為風尚”,其實并不確切。更多的人只寄望能在上海藝博會的中低端藝術品市場(低于10萬元人民幣),淘得日后可以發光的金子。
達利、羅丹成為藝博會常客
對于畫廊來說,上海藝博會在交易功能的背后,仍然是展現畫廊實力、提高畫廊名聲的舞臺。只展不售的普遍情況已經使上海藝博會成為一個頗為奇怪的實體。
由北京藝·凱旋藝術空間攜來參展的陳逸飛遺作《弦樂四重奏》也在本屆藝博會上亮相。就在今年6月,在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拍“亞洲當代藝術與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拍賣中,這幅《弦樂四重奏》油畫拍出了6114萬港元的高價,創下陳逸飛個人畫作拍賣最高紀錄。不過,想要問價的買家則會被畫廊告知“該畫并不出售”。
此外,北京百雅軒藝術機構也帶來了6月剛剛過世的藝術家吳冠中的作品。但這些作品,也大都是充當畫廊的門面。
“上海藝博會上出現了原本并不在藝術圈內的許多新畫廊,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展示新畫廊的實力而已,對于真正的成交并無幫助。”并未參加本屆上海藝博會展覽的科恩畫廊的主持對《第一財經日報》介紹說。
專業持久性畫廊對藝博會耐心的缺失,是藝博會面臨專業性流失的一大困境。而資本運作出的新畫廊,借助這個平臺打造名聲的做法,原本就使得藝博會從成交性平臺轉向“作秀”的平臺。
如果要說藝博會上的常客,可能很少有人會把“達利、羅丹”的名字與之關聯。不過事實是,自從2004年達利的作品首次出現在上海藝博會上之后,達利雕塑的身影幾乎不厭其煩地出現在此后歷屆藝博會中。羅丹亦是如此,羅丹名為《吻》的雕塑,也時常光臨上海藝博會。而這些雕塑,在歐洲早屬于已經被復制濫掉的毫無價值的收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