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巴黎、倫敦的奢侈品商店是最清楚中國富有階層的購買力的,熱情的中國游客排隊購買名牌服飾、鐘表、紅酒等奢侈品的場景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店主們甚至不得不找懂漢語的人來提供貼身服務。當年,有法國電影導演曾經在銀幕上設想過紅衛兵解放巴黎的戲劇場景,估計他無法想象來自中國的有產者占領老佛爺百貨商場的畫面。還有些中國富豪不僅買奢侈品、房子,還在高價追逐海外的中國藝術藏品。
如果說中國人購買消費型奢侈品的繁榮場面讓人聯想起1980年代日本人在海外的類似舉動——當然,日本人排隊的時候要比中國人安靜一些,那么對全世界的奢侈品產業來說,中國比日本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這是個有十三億人的龐大國家!當然,熟悉這個國家的生意人最后會把目光盯緊沿海都市群和內陸大城市的兩三億人,他們中的富豪和中產階級是奢侈品的主要消費者。
在藝術品市場,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表現有很大不同。日本人當時熱衷購買曾對他們的近現代藝術影響甚深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富有而產生的炫耀欲望,以及他們要融入現代世界文化潮流的認同需求,而中國的富豪似乎比他們實在,他們絕大多數著重的是流散海外的中國古董,凡是有中國古董出現的拍賣會上,五年前黃皮膚說漢語的舉牌者可能只有幾個人,但現在往往是半屋子的人,他們目標無比明確——僅僅想買下來自中國的古玩,對于路易王朝、第五共和各個時期的玩意沒有興趣,就像對西餐的口味并不感冒一樣。
多數中國藏家是投資性的,他們關注海外的中國古董并非出自他們的文化自豪感,而是因為這些古董在北京、香港的市場上價格飚升得最快,少數得到先機的經紀人于是前往海外的拍賣會、古董店撿漏,然后運回來拍賣賺錢,后來人越來越多,大家開始拼資金實力進行競購,出手者多是職業或半職業的古董經紀人——“行家”,對他們來說這是生意,他們針對的也是國內四十歲以上的主流藏家群體。
我并不認為中國藏家去海外購買古董和藝術品的行為對海外市場造成了任何危機,或者相反,是如何了不起的愛國行為——這僅僅說明海外市場的價格要比香港、北京更低,我想當地從業者很高興能把這個價格差拉平甚至更高。偶爾有中國藏家的確在沖動之下叫出了離譜的高價,但是清醒過來后他們就會拒付賬單,這讓人覺得似乎中國人都不怎么尊重契約——這是我唯一覺得可能會讓我這樣的圍觀者感到惱火的地方,除此以外,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交易。
對大多數海外藝術產業從業者來說,中國還是一塊未來的肥肉——現在中國人主要是在買賣來自中國的藝術品,只和少數有關的拍賣行、古董商發生交易或者競爭。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國內來自金融、IT 等領域、有過海外留學或美術教育背景的藏家也逐漸露頭,他們與主流藏家群的品位不同,對于收藏品的選擇更為個人化一些,這帶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有的人甚至開始零星購買國外藝術家的作品。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下去,對國外的畫廊、拍賣行是一個很大的誘惑,比如佩斯畫廊在北京設立的合資機構佩斯北京不僅把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輸送到海外市場,還嘗試把國外藝術家的作品賣給中國藏家,連鎖畫廊高古軒落戶香港也重在開拓中國和亞洲市場。
或許五年以后,極少部分中國藏家會像日本人當年追捧后期印象派一樣去搜求別的什么派別的海外藝術家的原創藝術品,并對相關類型的藝術品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可對中國龐大的身軀而言,很難改變中國古董、書畫在國內市場的主流地位,這和大的文化背景、市場容量有關,不是個別當代新潮藝術的鼓吹者能炒作引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