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佳士得宣布2011年藝術品交易總成交額達57億美元,其中在私人洽購交易方面達到8.086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了44%至50%。而在2010年,蘇富比與佳士得兩大拍行總共10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有10%都來源于私下交易。蘇富比私下交易成交額為4.484億美元,佳士得則達到5.724億美元。兩大拍行私下交易的看漲,我們不禁會問,內地拍賣行會效仿嗎?
兩大國際拍賣行私人洽購的擴張
眾所周知,兩大拍賣行的私下交易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了。1990年,蘇富比與紐約阿奎維拉(Acquavella)畫廊合作,在皮埃爾·馬蒂斯畫廊主去世時,以1.43億美元的價格打包買下其擁有的2300幅畫作。來自馬蒂斯的庫存成為蘇富比及其合作伙伴的“金礦”,后者在接下來的年月里逐漸將這批作品在私下交易市場和公開的拍賣會中脫手,賺得了可觀的收益。蘇富比與阿奎維拉畫廊的另一次合作同樣賺得很多,那就是2008年傷害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的那次臭名昭著的甩拍。Estella基金從中國當代藝術家們手里搜刮了一大批作品賣給了阿奎維拉畫廊,后者在2008年將這些作品整批上拍香港蘇富比,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神話。而蘇富比另外兩次涉足紐約畫廊業則相對沒有那么成功。
1996年,蘇富比收購了紐約57大街安德烈·艾默里奇的空間,兩年后關門大吉。1997年,拍賣行購入德奇項目50%的股權,但之后將其回賣給了杰弗里·德奇。另外,蘇富比在紐約曼哈頓約克大街的總部二樓開設了一個由理查德·格魯克曼設計的3500平方英尺的空間,名叫S2,其計劃每年舉辦8至10場展覽。蘇富比還同時擁有諾特曼大師畫廊,該畫廊坐落于阿姆斯特丹。原畫廊主羅伯特·諾特曼在2006年轉手給蘇富比時獲得了5650萬美元的蘇富比股票,據悉當時畫廊還負債2600萬美元,其中1170萬美元的債主是蘇富比。盡管蘇富比拒絕談論關于畫廊的架構安排,但這一所有權讓蘇富比在藝術博覽會界占有一席之地,諾特曼畫廊是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的常客。
佳士得的私人洽購同樣由來已久,其在官網設有專門的私人洽購版塊。其2007年收購了倫敦的鹿腰畫廊(Haunch of Venison Gallery),緊接著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開設了其分部。當鹿腰畫廊搬遷到英國切爾西的西21街,拍賣行將其倫敦的原址改建成一個私下銷售的中轉站,偶爾舉辦公開展覽。像蘇富比、佳士得這樣的行為,多多少少干擾了一級市場的正常運作,一些一級市場的平臺并不歡迎這樣的“來客”。被佳士得收購的鹿腰畫廊就常年被巴塞爾、Frieze等藝博會排除在外。
除了展覽,兩大拍行都滲透到大宗的私下交易買賣中。2007年,美國費城杰佛遜大學的杰佛遜醫學院將擁有了125年的托馬斯·埃金斯(Thomas Eakins)的《格羅斯診所》(Gross Clinic)出手,最終通過佳士得以6800萬美元轉讓給了費城美術館和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二者獲得了共同所有權。蘇富比在2011年9月也促成了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繪畫作品《就職圣禮》(Sacrament of Ordination)的轉手,成交價是2430萬美元,上家是英國的貝沃爾地產,下家是美國得克薩斯州沃思堡的金貝爾美術館。
由此不難看出,會采用私人洽購的交易方式更多出于頂級藝術品,而對于普通價位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做這方面的工作顯然性價比不高。由于私人洽購的靈活性,也更能滿足需要資金周轉或其他需要的賣家,這種情況在金融危機時出現最多。
另外,對于買家來講,私人洽購無疑是更好的服務,因為私人洽購可以在任何時間比較方便地購買到心儀的珍貴藝術品或珠寶。佳士得拍賣甚至有專家與客戶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選項,為客戶覓求精品。對于買家來說,私下銷售的好處是價格不會被炒高,當然相關手續費也比拍賣的傭金低,但這種手續費在拍行并無固定費率,費率根據藝術品情況而定。據公開資料顯示,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長期執行25%的買家傭金制度,而國內的藝術品拍賣行業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一直執行10%的傭金制度,2007年以后有所上調。另據相關媒體報道,國內的藝術品拍賣中,私人洽購需要交納的手續費多在7%-10%,相關專家表示打折的力度應該不超過5%,如果協商的空間太大,則拍賣公司的信譽度會受到影響。
“頑固”的法國人都開竅了,中國呢?
盡管兩大國際拍行開展的私人洽購已有不少年頭,但這種方式在大陸、臺灣等地只進行展覽和媒體推廣,并未有實質性進展,原因是大陸有關于藝術品交易的相關條款及稅收的繁瑣,而在香港則不存在稅收問題。
內地拍行則因為中國《拍賣法》相關條款的限制,未有公開化的私人洽購的例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第一章第一條明確:為了規范拍賣行為,維護拍賣秩序,保護拍賣活動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第二條明確:本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拍賣企業進行的拍賣活動。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允許私人洽購業務。
2011年以前的法國也一樣面臨著這樣的情況,私下交易此前僅局限于畫廊以及其他的私人經銷商。但“頑固”的法國人最終忍不住開竅了,在2011年議會通過實施了關于拍賣行銷售自由化的法律。該條款由參議院在2009年時提出,允許拍賣行通過雙方協定進行銷售,例如買家與賣家之間的私下買賣,這中間雖然少不了蘇富比、佳士得、法國Artcurial拍賣行大量游說的功勞,但最重要的是法國在過去近兩年的拍賣市場占有率一直處于下降的狀態,因此需要新法律的通過刺激藝術市場,促成份額的提高。這樣的舉措無論對私人藏家還是博物館都是利好的消息。
反觀國內,藝術品流拍后的私人洽購也是常有的事,但普遍不看好、不看重這部分的交易,大部分人給出的答案是:我們的市場還不需要到“私人洽購”這份上。北京匡時(微博)拍賣的董國強(微博)在接受媒體問詢時就表示:流標后會后成交,在各個拍賣公司都會有,這里面有多種原因,比較普遍的是買家受場上成交率不高、場面較冷淡的影響,原計劃要買的,因為心理原因沒有舉牌,而會后又覺得后悔。但這部分比例是很小的,對整個市場來說沒有太大的典型意義。永樂拍賣的總經理董軍(微博)則表示:私人洽購在法律和操作層面不適用于中國。它是老牌藝術拍賣機構在市場調整、場內競價氣氛冷淡時采取的非公開交易方式,私人洽購可以節約拍賣成本,可以充分發揮中介的客戶資源,促成“不創價格新高”的換手。過去幾年里,中國拍賣市場的交易情況不斷沖破新高、紀錄,處于一個看漲的階段,并未像西方市場一樣進行著大面積的調整,尤其在頂級藝術品成交方面也未出現像去年的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主義專場的遭遇重創的情況,私人洽購在內地市場就顯得不太起眼了。
英國佳士得拍賣公司首席執行官愛德華·多曼(Edward Dolman)曾表示:自2009年9月份以來,拍賣市場一直在努力恢復信心,很多客戶找到我們,期望我們促成以雙方同意的價格進行私下交易,而不是公開進行拍賣。無疑,西方的藝術市場調整促成了游戲規則的改變,很多客戶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想公開買賣作品,私下交易的方式就會更引人關注。而中國內地的拍行、市場也并非沒有游戲規則的改變,只不過更多的關注點在于拍品與藝術基金之間,私人洽購構成不了份額。當然,也有專家表示:如果私人交易,拍賣公司將同時承擔畫廊的角色,目前看來內地公司沒達到這一水準。面對中國畫廊一級市場的相對落后,及拍賣市場歷史相對短暫的情況,市場機制未形成完善體系,私人洽購并不像西方那么容易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