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友直的《入鄉隨俗》
26日,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上海市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聯合主辦的《率真賀友直·經典老上海》畫展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二樓展廳揭幕,慶賀連環畫泰斗賀友直迎來90歲高齡,以及他所在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60周年。展出的畫大多創作于2000年后,用的是賀友直畫了半個世紀的單線白描,撲面而來的卻是濃濃的生活氣息,只見白相人、拿摩溫、押寶人、兌幣黃牛等城市各色人等來來往往,扦腳、裱畫、收舊貨、拉洋片等各種行當依次登場,一時間,人們關于連環畫的那些溫暖記憶又回來了。“我是特地來向他(賀友直)學習的。”親臨開幕式現場的九旬國畫大師陳佩秋說,“與連環畫所繪制的人物相比,山水、花鳥等題材都顯得簡單,畫得不好甚至畫錯了也不容易看出,只有連環畫真正來源于生活,在為社會、為人民服務啊!”
不過,一個不爭的現實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連環畫風光不再,青黃不接,越來越走向“文物”。據了解,如今還在連環畫領域堅持的藝術家與三四十年前連環畫鼎盛時期相比,比例為1誜100。在賀友直曾工作過的連環畫重鎮——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已經沒有一位專職的連環畫師。當記者在展覽現場問及賀老先生對連環畫未來的展望問題時,老先生搖了搖頭,直言“失望”。
拍場上正當紅
上世紀90年代起,連環畫突然以收藏品的身份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后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1999年武漢舉辦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套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四冊裝連環畫《山鄉巨變》就從當初定價的0.94元飆升至4900元成交,40年升值5000余倍;2008年舉辦的連環畫精品收藏拍賣會上,以民族故事為題材的連環畫《布克奇傳》以9680元成交;前不久剛剛舉辦的上海國拍第四屆連環畫拍賣會上,登場的560種近千冊連環畫拍品成交率高達97%,其中上海世界書局1927年6月初版全套24冊(連函套)《三國志》以2.3萬元成交,一套程十發《歡迎毛主席》12開精裝本以1.2萬元成交。
與有著成千上萬印數的連環畫出版物相比,作為畫家創作原始記錄的連環畫原稿,有著獨一無二的收藏屬性,更是物以稀為貴。2004年北京榮寶第47期藝術精品拍賣會上,戴敦邦16幅彩繪《逼上梁山》連環畫原稿以22萬元成交;2005年中國嘉德四季第三期拍賣會上,程十發創作于1957年的彩墨中國畫40開冊頁《召樹屯和喃諾娜》連環畫原稿以1100萬元成交;2006年北京華辰秋季拍賣會上,沈堯伊創作于1989年的5集926幅長征史詩連環畫原稿《地球的紅飄帶》以1540萬元成交,創下國內連環畫原稿拍賣紀錄。
書架上邊緣化
可惜,連環畫閱讀市場卻連年萎縮。據了解,近年來連環畫在選題和繪畫手法上落入窠臼,選題依然沿襲數十年前,多為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傳統故事,卻少了對當下的關注,缺乏原創性。如今,連環畫新品屈指可數,能被讀者認可的更是寥寥無幾,由此導致連環畫印數急劇下降。像目前僅存的連環畫畫刊《連環畫報》,銷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28萬份降到近年來的1萬份左右。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李新告訴記者,近年來,該社出版的連環畫印數多在3000冊至5000冊之間,而在連環畫鼎盛時期,這個數字是數萬乃至近百萬。他感嘆:“連環畫不能有藏家沒讀者,拍場上價格再高也只代表曾經的輝煌,我更希望連環畫是深受大眾喜愛的讀物。”他認為連環畫脫離讀者進入收藏領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對于連環畫的未來,李新倒是持樂觀態度,“我到好多幼兒園做過實驗,現在的孩子不知道連環畫為何物,但是當我告訴他們,拿連環畫給他們看,發現沒有人不喜歡這種讀圖形式的。”他們通過農家書屋使得去年出版社的連環畫銷售額大幅增加,達到600萬元。“我覺得連環畫還是有生命力的,像民工書屋、社區書屋和中小學校圖書館,都是未來連環畫的潛在市場。”
不過,在美術評論家謝春彥看來,或許人們應該正視連環畫的式微。“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樣式,作為用多幅畫面連續敘述一個故事的繪畫形式,連環畫發展的黃金期是與特定時代聯系在一起的;如今社會改變了,傳播故事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不能指望現在的連環畫還和從前一樣。”他希望注重民俗特色文化的連環畫能夠為今天的藝術家保存、傳承下去。“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市民階層需要代言人,當然,不一定非得以連環畫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