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最好的年代
中國藝術市場在經歷了2011年 “冰與火之歌”的高位轉折與洗禮之后,2012年伊始至今,一曲《神曲》成功接過了市場主旋律交椅,嘹亮唱響在所有藝術市場參與者的心頭:我們“忐忑”2012的春拍是否會延續2011年秋拍的頹勢而持續走低,進而導致“2008式”全面崩盤的來臨;我們“忐忑”以往的天價締造者、而今的高位捍衛者——各類藝術基金(含私募)的生存能力是否疲軟,進而失守高價區標尺,導致大貨“死賬”、高端市場“停牌”;我們“忐忑”由轟轟烈烈到悄聲匿跡的文交所鬧劇是否會大大影響藝術市場在公眾、特別是新近入場和意圖入場的投資者們的心目中“當下投資熱點”的風光形象;我們“忐忑”那些大批乘著始于2009年歲末的最近一次市場高潮的東風而入場的參與者們的命運,沒有市場跌宕經歷的他們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將最終決定中國藝術市場得以喘息的時間。
而在眾多需要忐忑的“不確定”之外,我們唯一可以完全“確定”的是:無論2012年藝術市場的運動軌跡向什么方向傾斜,都不可能回復到2011年上半年的風光無限了。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這是最壞的年代。
當“觀望、謹慎、再觀望”成為當下市場的關鍵詞之后,逆境中的好消息是:新老參與者們都或早或晚地慢慢淡出了那股“市場高潮”的狂熱情緒,無論心態淡定與否,但終究也都接受了市場風向逆轉的現實。冷卻的大勢讓許多參與者有時間、有精力,或者終于有意識地開始去觀察、研究、總結、反思自己的遭遇和市場中存在的諸多亂象與實際問題,而更多的參與者也開始意識到,專業水準將是決定自己生存能力最終數值的木桶短板,于是,一個冷靜、謹慎、反思且求知欲旺盛的時代到來了。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這是最好的年代。
隨著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謀求生存經驗,在參考歐美成熟市場以百年記的發展經驗和實例后,“中國藝術市場一二級市場配置嚴重畸形”的老生常談又一次浮出水面,不同的是這次搖旗吶喊的不再只是研究學者,而是更多的一級市場參與者加入到了“反對派陣營”,這種呼聲究竟是參與者單純地在市場逆境下對周遭生存環境的不滿,還是一二級市場發展狀況真的嚴重失調,成為導致中國藝術市場根基不牢而易做“過山車運動”的關鍵?
That is a question,這是個問題。
《藝術市場》作為宏觀市場的觀察者,市場參與者的引路者,我們在總結、提出、支持、反對某種市場觀點或現象時,都必須有實際的市場例證作為支撐,所以真正解決這個看似答案明朗問題的關鍵在于:所選取的實際例證的說服力。因為中國藝術市場與歐美在藝術品對象構成上的迥異,很難讓歐美市場的經驗完全適用國內市場,所以只有找到既在藝術品對象構成上一致,又是在研究者眼中一二級市場配置不甚失調的實際例子,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和可信度,進而解決實際的問題。
于是,寶島臺灣浮出了水面。
第一部分:問道:是中國藝術市場特色 還是始于開始的畸形?
學問之道在于“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可見“問”于“聞”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們最終解決問題得以“聞道”之前,全面地將問題擺在桌面上系統地“問道”是必然的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