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努馬克·弗魯
《畫廊》:我想談談你們向香港的擴張,因為我認為它不僅僅對巴塞爾來說意義重大,對中國當代藝術也是舉足輕重的一步,不過問題也隨之產生了。首先,涉及到一個標準的問題。當你們篩選畫廊時,你們用的是西方的標準,也許并不適用于中國。你們篩選參展畫廊的標準到底是怎樣的呢?
馬格努馬克·弗魯(馬格努馬克):我們非常重視這個篩選的標準。我們曾經宣布要保留亞洲特色,50%的名額給來自亞洲的畫廊,50% 的名額給世界其他地方的畫廊;50%給澳亞地區,50%給自世界各地。我們的篩選過程要始終遵循國際慣例的標準,所以畫廊單元的挑選主要是根據展覽的質量來定奪的。我們現在有兩個相關的特色單元:“藝術探新”是為新興年輕藝術家特設的一個單元,世界各地的畫廊都可以推薦藝術家來參展;此外我們還有一個針對亞洲和澳亞的單元叫做“亞洲視野”,包含了個展和主題展兩個部分。我們在這個單元里專門呈現亞洲的畫廊,同時對將要展出的作品保持非常嚴格的審查,這樣我們就可以確保展覽不出差池。而歷史主題展覽,可以讓我們專門把亞洲的畫廊囊括進來彰顯歷史上人們所行的正義之事。我們就是這樣來保證展覽品質的。
馬克:或者我可以從其他的角度詳細談談。有人擔心我們會突然在亞洲實施一種西方的篩選標準,但放心我們不會那樣做的。反而,因為我們要保持一種亞洲和西方之間的平衡,來自巴塞爾藝博會的壓力擺在那兒呢,那些想要參展的西方畫廊,可以用西方畫廊的名額,而在亞洲方面,我覺得參展的優秀畫廊為數不多。
這不會給亞洲畫廊造成壓力,但西方畫廊的壓力會很大,很多西方頂級的畫廊都想來參展,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但這種壓力不會轉嫁到亞洲這邊來。因為我們要保持這種亞洲和西方的平衡,所以并不是說西方畫廊來了就會把亞洲畫廊擠出去,反而是會給西方畫廊帶來更大的壓力,比如那些已經多次參展的西方畫廊會突然發現參展變得越來越難了。
還有,安妮特和我2010年第一次到香港藝博會,2012年的香港藝博會和10年的比起來,無論是從標準,展位的質量,大小,還是從展覽品質的標準上來看,亞洲畫廊的變化真的太大了!2010年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亞洲畫廊遠遠達不到國際標準,也達不到巴塞爾藝博會的標準,但到2012年,這些畫廊就已經完全做好準備了。
《畫廊》:真的準備好了嗎?
馬克:是的。在如何把展位布置得漂亮這一點上,他們積累了更多的經驗。首先,他們得到的展位和畫廊的重要性相匹配;其次,他們也不把所有的藝術家一股腦兒地全堆到展位上,他們挑選出部分藝術家,在作品和作品之間也留了足夠的間隔,讓作品能夠呼吸。他們構思出非常有意思的建筑和策展理念。我覺得就和其他所有的亞洲事物一樣,畫廊也發展得非常神速。到今年,我已經看不出亞洲畫廊和西方畫廊之間有什么顯著的差異了。在選擇參展畫廊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展覽的水準。這點上,我覺得亞洲和亞太地區的畫廊也很有優勢。還得要談談甄選委員會的構成情況,這也很重要。
馬格努馬克:對,這個應該先說的。我們希望我們將會對亞洲和中國的畫廊界產生積極的影響,因為對于那些卓越的畫廊,目前還沒有一種嘉獎的機制,所以對那些原本能夠獲得中國乃至亞洲最佳畫廊殊榮的畫廊來說,通過篩選進入巴塞爾香港藝博會參展,其實就是一種卓越品質和標準的標志,要把焦點放在這些把事情做得非常正確的畫廊身上,這一點很重要。
馬克提到了甄選委員會。對我們來說,擁有一個深入了解亞洲的甄選委員會尤為重要,而且這個委員會還要能夠把亞洲文化的精髓放到一種全球化的語境中去。在世界范圍內的挑選中,亞洲藝術當之無愧地應當和西方藝術放到一塊去。我們選定的甄選委員會必須要體現出對亞洲社會的認知和理解。我們的甄選委員會代表了我們博覽會的參展畫廊,委員會的成員有:來自中國的代表——維他命空間的張巍;來自日本東京SCAI The Bathhouse的久保田麻帆(MahoKubota),來自首爾庫卡畫廊的Suzie Kim,還有來自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的Emi Eu,她本身是個韓國人,但她知識淵博,從印度到日本她都通曉;還有來自印度孟買Chemould Prescott Road畫廊的
Shireen Gandhy;來自美國紐約萊赫曼畫廊的大衛·毛平(David Maupin),他時常會和韓國藝術家一起合作;還有長期活躍在中國的馬西莫·德·卡洛(Massimo De Carlo)。我們還有分屬不同區域的顧問,他們來自于新生的畫廊:蜷川敦子(AtsukoNinagawa)來自東京TakeNinagawa畫廊;菲諾拉·瓊斯(Finola Jones)來自愛爾蘭都柏林Mother’sTankstation畫廊,她會在歐洲和美國現代藝術方面出言獻策;
還有馬蒂亞斯·拉斯托夫(Matias Rastorfer),來自蘇黎世的Gmurzynska畫廊,這就是我們的甄選委員會,力圖通過我們所擁有的必要專業人員挑選出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亞洲畫廊,在西方,我們對亞洲也尤為關注,委員會中所有的西方人對亞洲的了解也非常透徹深入。
《畫廊》:嗯,我明白。你剛提到在亞洲各處挑選畫廊的負責人,還提到維他命空間的張巍,那為什么你們選的是張巍而不是別人呢?
馬克:你也知道,候選人總是很多,我們常提醒自己沒有選擇是永恒的,所以過程中會有其他人來代表中國,但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一方面我們能結合來自亞洲所有重要市場的互相獨立的畫廊主,不過這里面有巴塞爾藝博會委員會的篩選,其運作的模式和議論的基調都是藝博會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因此我們對張巍的選擇,是考慮到她在巴塞爾藝博會5年的工作經驗,而且她也作為一名甄選委員會成員工作了很久,這些都很重要。我們選擇的人必須懂得巴塞爾藝博會的風格和甄選,而且張巍一直以來都非常擁護中國藝術家和亞洲藝術家。我們還要確保所選的人對甄選事務抱有非常嚴謹的態度。所以我們認為,至少在一開始,她會是巴塞爾藝博會委員會中一個很適合的候選人。
《畫廊》:那么當你們決定來香港發展且買下了香港藝博會的股份時,你們對收藏家有什么顧慮么?我們知道,在中國,收藏家更愿意購買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而對西方藝術家沒那么熱衷。這就是說,在香港巴塞爾上參展的西方畫廊要面臨一個問題:他們是代表中國藝術家呢還是西方藝術家?這問題不小。
馬格努馬克:這種狀況情況在急劇轉變。任何人開始收藏時,傾向于買自己國家的藝術品,因其來自共同的文化背景,風格還相對保守;這很正常。不過我想,隨著時間流逝,他們會對更具挑戰性、更現代和前衛的作品逐漸增加信心,盡管買的作品依然出自他們自己國家。在過去幾年來我們看到,在藝術品市場,那些之前一開始專買中國當代作品或相關的中國作品的收藏家,到現在往往更愿意看看世界其他地方的藝術,更愿意買其他國家的作品。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對我們來說特別特別重要,因為這展會展示的是亞洲藝術的整體。
《畫廊》:要怎樣才能在藝術和商業之間保持平衡呢,尤其對中國當代藝術和亞洲當代藝術來說?
馬克:我想是因為亞洲過去沒有建立起一套藝術評判的框架,所以被商業趁虛而入,成為了藝術品價值的驗證手段。現在我們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證甄選的客觀性,要盡可能客觀地依照委員會的標準,選擇真正有吸引力、匠心獨運并且與展會的思路和概念相契合的作品。甄選委員會的成員都是非常敬業奉獻,我們邀請他們就是因為他們具備批判精神,這樣一來,他們才不會因為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大賣而有所搖擺。他們對那不感興趣;讓他們感興趣的,是畫廊展出的藝術品的質量。
《畫廊》:中國有一位知名當代藝術家說,巴塞爾藝博會必須得買香港藝博會,否則或許幾年后,人們選擇的就只會是香港而不是巴塞爾。當然,這是玩笑話,那么,是什么促使你們選擇香港,而不是北京或上海呢?
安妮特:我覺得香港是開展國際藝術理想之地,首先因為香港的地理位置合適,方便亞洲各處前往,還一路通向澳大利亞。它有足夠強大的經濟背景,還有表達的自由和對藝術品的稅收優惠,這明顯的幾點使香港自然而然成為舉辦國際藝術會展的絕佳選擇。
馬克: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我們看到了香港文化生命力的爆發,比如說像亞洲藝術文獻庫項目,比如說寄生蟲頊目,比如M+項目,而這些甚至都發生在烏里·希克決定把他的收藏落子香港并且將在未來展出之前,所以我們多少都感覺到,這將成為亞洲的一個文化網絡,因此這地方在我們看來最實至名歸。
安妮特:我們在2010年去香港的時候,就看到了香港藝博會的展覽,它當時給我們的感覺,顯然是一個頗具成熟感的展會,盡管開辦歷史不長。那真是讓人贊嘆,因此我們一下子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不過之后我們還是花了兩年的時間,到現在才正式啟動。
《畫廊》:好了,最后一個問題。在巴塞爾藝博會,總監和巴塞爾藝博會所有人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畢竟藝博會原本由三四個畫廊組織起來的。
馬格努馬克:我們很榮幸,我們有一個既懂藝術又喜歡藝術的CEO勒內·卡姆(Renè Kamm),他還清楚知道我們做的不是一般的生意。我指的是,我們的生意涉及三個原始畫廊主,顯然他們在43年前曾積極參與過,然后在第一個十年后成了一個組織。這些畫廊主現在仍起著重要的作用,不過他們已經不參與日常的管理了。
安妮特:巴塞爾藝博會由畫廊主開創,不過很快就歸這間公司所有了,事實上,它以前也叫過其他名字,但它是由MesseBasel所有。本公司具有最終決定權。我們的CEO,也是最著名的鐘表珠寶會展巴塞爾世界(theBasel World)的CEO,他在亞洲的人脈很廣,實際上是他提攜了我們。他對此的前景極為看好,催促我們做多調研,所以我會說,我們的關系非常非常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