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今年是嘉德拍賣成立二十周年,作為創新之一的“嘉德四季”從最初的“大禮拜拍賣會”到“周末拍賣會”以及定位中端市場的華麗轉身,每一次調整的背后都是藝術市場的一次轉變,不僅見證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型,也帶來了一場收藏革命。“嘉德四季”成立的8年來,不斷引領藝術市場的發展,在一路上揚的走勢中,已被業內同行看作是市場的風向標。
2013首拍布局 成交率是關鍵
翻開嘉德四季第三十三期的圖錄,多少有點失望,作為嘉德二十周年的第一場拍賣會,拍品質量似乎并不理想。本文作者帶著疑問采訪了嘉德四季負責人賈云濤先生,從他那里得知:“拍品整齊”是這場拍賣會的特點,也是行家給予的評價。“雖然市場行情不好,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也能征集到頂尖的作品,但這樣的拍品適合在四季拍賣嗎?如果有閃失,會對今年的藝術市場有什么啟示?”賈云濤說出了他的理由。“大家都認為去年藝術品市場遭遇比較大的調整,實際上是高價位的拍品受影響比較大,而常規拍品受市場波動較小,這時候需要業務人員以最敏銳的感覺領悟市場的變化,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及時調整細節,市場信心對今年的拍賣很重要,所以我們對拍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注重成交率的把握。”
然而拍品整齊并不意味著不好,現在的拍賣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把作品堆積在一起,而重在對藝術史及其作品的梳理和深度挖掘,推出特色專場一直是嘉德的優勢。雅昌藝術網從嘉德拍賣了解到今年的首場拍賣也有幾個特色板塊:“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二十世紀初中國藝術”民國專場,歸納梳理民初美術,精選民國名家作品127件,京津畫壇、海派名宿、嶺南畫派均有作品展現;“山河歲月——梁寒操藏民國名人尺牘”更是此次拍賣的一大亮點,共有125位民國人物法書尺牘125件,囊括其時軍政界、教育文化界、經濟界、少數民族地區等各方精英代表。對于推出這兩個特色專場的原因,賈云濤表示“民國藝術如同西方的印象派,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既介紹中國古典文化,又是連接現代繪畫的紐帶。雖然之前也有公司做過相關的專場,但大多是以地域進行劃分,而實際上中國繪畫是以山水、花鳥、翎毛走獸來分科,所以這個專場的設置,是打破地域限制,按照花鳥、人物重新整合,尋找一種新的可能性;‘梁寒操舊藏’專場,全部是民國時期的政界、軍界人物的書法,而其中相當數量的人物,由于歷史的原因,其墨跡很少保留下來,彌足珍貴,具有相當高的文史價值,也是對歷史的佐證。”
2012年,自匡時成功拍賣“過云樓”藏書便引起古籍收藏熱,隨之在秋拍也帶動了文獻板塊的啟動,此次嘉德四季推出“山河歲月——梁寒操藏民國名人尺牘”是否也在有意迎合市場?賈云濤稱:如果按照常態拍賣將拍品簡單地堆積在一起,藏家就需要靠自己的知識、眼力以及對文史的理解,從中找到自己關注的作品,現在這部分工作拍賣公司已經替收藏家做了梳理,更加有利于藏家對作品進行精準的研究。
而事實也證明,嘉德該專場的策劃是成功的,3月24日上午開拍的“山河歲月——梁寒操藏民國名人尺牘”經過激烈爭奪,最終以100%成交,總成交1756萬元,且有三件作品過百萬,其中楊虎城的楷書作品以264.5萬元成交,此前估價僅為8000—12000元;蔣中正的楷書作品也以235.7萬元成交;馮玉祥《隸書五言詩》以103.5萬元成交。然而這個專場并非偶然,前一日舉辦的書畫專場拍賣,現場人氣一點也不遜色于平時的春、秋大拍,記者在現場發現不少專門從外地趕來的行家和藏家。“幾張看中的拍品都沒能得手。”很多抱著撿漏心態的行家抱怨說。更為夸張的是當天的書畫拍賣一直持續至夜里12點多,這或許是四季拍賣史上的第一次,這樣火爆的現場,讓人有點捉摸不透,不禁要問“今年的市場真要提早回暖了嗎?
“有的年頭要看成交率,有的年頭要看成交額。”這是行業內常說的一句話。這次嘉德四季拍賣會十一個書畫專場中,有十個專場的成交率在80%以上,且有三個專場百分百成交,所有專場總成交額2.9億元。不管市場是否真的“熱”了,不可否認的是,此次拍賣的高成交率驗證了嘉德拍品布局的又一次成功,也確實提升了市場的信心度。
“定價優勢”布局中端市場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拍賣公司以及拍賣會的數量在逐漸增加,而“嘉德四季”緣何能成為國內藝術市場的風向標,僅僅是因為它成立的時間早,在行業內已經形成品牌優勢,亦或是它總是在開年第一個舉辦拍賣會?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要從嘉德公司找起。“所謂的市場風向標,并不是標桿,不是絕對的尺子,只是告訴大家市場會偏向哪里。目前嘉德四季的客戶來源基本上是亞洲區做書畫生意的行家和喜歡書畫的藏家,他們會來現場或者關注開年的拍賣,因為四季是中端市場,所以行家會嗅到藝術品市場是成交率高了還是成交額變大了,同類的作品與去年相比價格如何,這是大家越來越認可的方式,也因此將四季推到風口浪尖。”賈云濤告訴雅昌藝術網。
嘉德四季一年舉辦四次拍賣會,分別在3月、6月、9月、12月,正好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相吻合。又與大拍的時間有所區別,嘉德四季定位于中端市場,面對的是行家里手,在拍品上是對大拍的補充,一直秉承“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概念,走的是親民路線,這也是嘉德“小拍”最初的定位。
嘉德小拍最早稱為“大禮拜拍賣會”,是源于創始人陳東升的“蘇富比設想”。1994年的秋天,嘉德的事業剛剛起步,此時的陳東升躊躇滿志,卻也居安思危。置身于紐約一家國際拍賣公司總部的小型拍賣會現場,看著那些琳瑯滿目的小玩意兒,陳東升也在思考著嘉德的未來。“它有些像琉璃廠,都是五美元、十美元、幾十美元的舊貨,堆得滿屋都是。”陳東升這樣描述當年的紐約蘇富比小型拍賣會。這件事對陳東升影響頗大,他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國家政策不容許嘉德拍賣文物了怎么辦?我怎么向股東交代,我的員工們靠什么吃飯?”從那時起陳東升便開始盤算在嘉德做這樣的“小拍”,并很快在1994年11月13日孕育出一個嶄新的交易平臺“大禮拜拍賣會”。
起初,嘉德小拍雖然只針對老百姓家中的閑置物資,而不是文物藝術品拍賣。1995年2月19日,嘉德接受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委托,在“大禮拜拍賣會”上拍賣了幾十幅法院罰沒的書畫,總成交額高達66萬元。從此,以拍賣百姓閑置物資起步的嘉德小拍正式進入藝術品拍賣序列。1995年5月,為了與嘉德的“春秋大拍”進行區隔,負責“大禮拜拍賣會”的寇勤為其制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拍品遴選原則——“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使得嘉德小拍成為大拍市場的有益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