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油畫家劉永(化名)已經來北京五年。如今,他一年賣畫的收入大概有四五十萬元,這在北京算是中等收入,可以過得挺不錯了。他說,像他這樣的年輕藝術家,在北京有成千上萬,但是能夠最終堅持下來繼續做藝術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四十。
從開始的四處碰壁,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劉永已經慢慢學會如何經營自己。“北京是個充滿機會的城市,只要你努力,就會過的好。”
一個青年藝術家“北漂”奮斗史,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底層運作的一個縮影。
最近劉永剛剛搬到北京通州區的一處公寓。90多平方米的普通居民房,經過他的精心布置,顯得典雅、舒適,有了藝術氣質。
客廳里掛著幾幅他近兩年的作品。在去年某拍賣行的春拍中,他的一幅作品拍出了15萬元人民幣——這也是他目前的最好成交記錄。
從在線拍賣開始
“我畫油畫純粹是為了生存。”這位80后藝術家的坦誠讓我驚訝。2006年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畢業后,劉永就開始了斷斷續續的北漂生活。開始的時候,他創作的國畫作品也被一些畫商代理,但是,“國畫畢竟便宜,賣得再好,像我這樣年輕、沒有名氣、更沒有任何體制內職務的藝術家,作品也賣不上什么價錢。”從開始的幾百塊錢,到上千塊錢,劉永在老本行堅持了1年多。
“后來,看著周圍畫油畫的朋友作品都賣上了價錢,生活也改變了許多,我也就開始畫油畫了。”
“最開始,我在嘉德在線上拍賣我的作品。無底價拍賣,第一幅作品賣了800元。”劉永打開電腦,讓我看了那張作品的圖片。“那時候,技法還很不成熟,作品也很粗糙。但是,竟然被人買走了。”此后,劉永繼續以這種自己都“看不上眼”的、“媚俗的寫實風格”創作了一批作品,并陸續掛到嘉德在線上出售。大概半年以后,隨著他的作品在嘉德在線的出現頻率增多,他在這個平臺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忽然有一天,我的一幅作品經過幾輪出價竟然賣了8000塊錢。這對于我來說是個質的飛躍。”他為此高興了好久。
當劉永的作品在嘉德在線賣到1萬塊錢以上的時候,他就不再將作品放到上面拍賣。“這個系統不會在線處理超過2萬元的交易。這就意味著,如果不想讓作品價格停留在2萬塊錢以內,就不要繼續放在上面出售了。”他告訴記者。
這時候,他已經參加了一些展覽,作品也在媒體、網絡上有了一定的曝光率,自己在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氣,一些畫廊、藝術品投資機構開始主動找他,想要代理他的作品。
但是通常,這種代理合作比較松散,畫廊即便是簽約,雙方也并不嚴格履行合同。“畫廊只是有買家時會找到我,讓我按買家的要求畫畫,賣出去后五五分成。也不是按當初合同規定的一年要交幾張畫,他們會給我辦展覽之類的。合作比較松散,沒有約束性。”
而與藝術品投資機構的“代理合作”則更加松散,只是一個合作意向,具體執行,與畫廊類似。
就這樣,從2009年出售的800元第一張油畫作品算起,到現在的8萬到10萬元一張油畫,劉永的作品價格三年左右上漲了100多倍。
在北京,像他這樣的年輕藝術家還有很多。良好的學院背景、相對廣泛的人脈,是他們畢業后能夠堅持做職業藝術家的基本支撐;不斷地創作、參展,不斷與市場打交道,他們學會了運作和經營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求平衡。
請拍賣行“托”價
“年輕的藝術家作品已經有了一定市場,如果想要進一步抬高價格,最好的辦法還是通過拍賣行。”劉永說。當記者問到,如今很多年輕藝術家直接參與二級市場運作的問題時,劉永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門道”。
“藝術家直接送作品給拍賣行,也要交一定的傭金,這個傭金與拍賣行的服務基本一致,一般情況下,大約是作品估價的15%。”
“作品上拍并不一定要真的成交,只是需要在拍賣行有一個成交記錄。藝術家委托拍賣行舉牌,‘做出一個價格’來,是通常的做法。
“也就是說,如果一幅作品期待成交價是10萬,那么,藝術家需要先交給拍賣行傭金1.5萬元。一般情況下,拍賣行會根據藝術家想要的價格舉牌,舉到理想價格,這件作品就‘成交’了。如果有真的買家舉牌,能舉到期待價格甚至更高,就最好不過。無論作品是否真的拍出,藝術家都會有一個成交記錄。
這個記錄就是藝術家最新的市場價格標準。畫廊也會根據這個價格制定公開價格。”
這就是拍賣行幫藝術家“做價格”。劉永告訴記者,在他身邊,有很多藝術家都會在拍賣行“托”價格。
“當然這樣做也有風險。我的一個朋友去年通過這種方法一下子把自己的價格抬到了100多萬。因為他是剛畢業幾年的年輕人,以后的升值空間就會很小。他的畫后來就很難賣。這樣的價格,讓他‘騎虎難下’,現在只能賣一些版畫。”
顯然,與這位“太心急”的藝術家相比,劉永要穩重很多。今年,他打算推出新的系列作品。劉永說,他的下一個系列將是以中國傳統元素為主的寫實繪畫,預計這個系列作品會很好賣。等他掙夠了錢,他就會拋棄現在所有的繪畫,專心做自己喜歡的藝術……
投資藝術品
“我買藝術品也像買股票。只是我買的股票只賺不賠。”讓我驚訝的是,這位80后藝術家,會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來買藝術作品。每次拿到自己賣畫所得的幾萬塊錢,他總要花一多半購買藝術品。“我對其他物質要求不高,買藝術品一個是出于愛好,更多的也是一種投資。”
“我只買年輕人的、未成名的、有潛力的藝術家作品,以國畫為主。”劉永說,“我現在買不起油畫。相對于國畫,油畫還是太貴了,是資產更高的人可以投資的品種。”
最近他買了一位年輕的水墨藝術家十幾幅國畫山水。這位藝術家從中央美院國畫系剛剛碩士畢業,留校做了老師。劉永認為,名校、名家的學生、穩定的藝術職業——這三者就已經給他的作品上了“升值保險”。
“別看現在還沒有畫廊運作他,以后,隨著他參加展覽的增多,知名度提高,他的作品價格一定會漲。而且我也會把他的作品推薦給我的企業家朋友。”
劉永讓我看了他收藏這些作品:傳統山水圖景之中,有著當代人難得的古雅氣質。
這些尺幅不大的作品,劉永大多是以1000-3000元不等的價格收購。
“水墨作品初期價格低,門檻低,適合我這種低端收藏家收藏。但是,水墨作品產出量大,升值空間大。一旦一位藝術家作品整體價格上漲,所有他的作品都會增值。”這位剛剛還信誓旦旦聊著自己藝術理想的年輕人,突然變身為一個專業投資人士,向我推銷著他的“生意經”。
中國當代藝術已經走過了30多個年頭,如今年青一代的“繼任者”們不僅有擁日臻成熟的藝術“觀念”、“技法”,也有更多的市場意識。這種“內外兼修”的素質,加上市場的助推作用,能否為中國當代藝術造就出一片新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