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數碼藝術)以往被認為過于觀念化而難以進入市場,甚至是收藏。實際上,目前的當代國際藝術收藏品類中,突破傳統架上藝術媒材的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早已進入收藏家視野。
我國也有不少藏家收藏這類藝術品,如剛剛被美國《ARTNEWS》評為全球最活躍收藏家之一的喬志斌、內地知名藏家張銳、華裔收藏家余德耀等等。盡管,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收藏專業門檻高,需要對藝術有更深入理解,但隨著當代社會的變革,人們的審美意識發生轉變,突破傳統架上藝術材質的新藝術形式越來越普及,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跨媒介形式的“新藝術”價值在未來不可限量。
非架上藝術再度活躍
中國當代收藏家大多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或更晚開始進入收藏,其早期收藏品類往往局限于傳統的繪畫、雕塑等門類。而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火爆的2005-2006年間,很多有實力的收藏家開始收藏一些裝置、新媒體藝術品。這些作品是自1980年代新潮美術運動之后,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實驗性作品,往往更加具有社會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在很多后來成名的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序列中,這部分作品體現了他們一個階段的創作風格,具有代表性。
當代藝術家肖魯于1989年創作的裝置作品《對話》,在2006年嘉德秋季“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專場中以231萬元成交。該作品曾在1989年初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中亮相。但這類藝術作品在國內拍賣場上并不多見。特別是近些年,在資金逐漸撤出當代藝術板塊的時候,此類作品更是在二級市場上難得一見。國內一些畫廊如長征空間、北京公社、維他命空間、香格納畫廊等在經營此類作品。
2008年以后,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整體下滑,藝術機構和贊助人對于非架上藝術的投入日漸萎縮,當代藝術中的實驗性藝術——如裝置、新媒體藝術創作逐漸減少。很多曾經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如觀念藝術家馬六明、蕭昱等,也開始創作架上藝術作品。
近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與中華文化聯誼會主辦的“英雄·本色:一個與香港有關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北京仁藝術中心舉辦,展覽集合了內地與香港地區的11位當代藝術家。來自香港的策展人方敏兒告訴記者,近些年,以畫廊和藝術空間為依托的當代藝術大多回歸架上創作,但在香港,仍有很多從事裝置、新媒體創作的藝術家,并且這個群體中的佼佼者已經與海內外的一些畫廊進行合作。
當代收藏不可或缺的門類
對于很多藏家來說,架上藝術(包括繪畫、雕塑等傳統形式的藝術)往往意味著易于接受的審美價值和穩定的升值潛力,甚至,對于多數藏家來說,傳統藝術的好處是更加易于保管和存放。然而,在藝術的邊界早已無限拓展的今天,藝術審美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國際頂級藏家早已把當代藝術中的多種樣式納入到自己收藏序列之中,裝置、新媒體,甚至是行為、概念藝術等突破傳統媒介的藝術形式也進入了收藏領域。
新媒介在藝術創作上的運用在上個世紀 60年代就已經誕生,至今已十分成熟。在國際藝術市場,藝術品的收藏門類早已不是單一的架上作品。如達明安·赫斯特、草間彌生、蔡國強等享譽國際的藝術明星們的很多優秀作品也是融合裝置、新媒體、觀念的跨媒材作品。但是多媒體裝置作品在國際拍賣市場還從未設立過專場拍賣,作品還大多以畫廊代理和美術館收藏為主。
但據一些藝術市場分析機構預測,新觀念、新表達方式的作品預計將在未來幾年會有越來越強勢的表現。近些年,在拍賣市場上,已經有幾位藝術家作品的單件成交價達到幾十萬美元。這些藝術家包括前輩如比爾·維奧拉、白南準、菲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宮島達男等,還有新近藝術家如中國的李暉。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三十多年來,當代藝術的名家們也創作了很多觀念性強、形式新穎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有些難以進入收藏,但其藝術價值和意義,對于當代藝術家來說非同尋常。徐冰、蔡國強、谷文達、陳箴、王度等享譽國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很多非架上作品也被國際頂級藏家所收藏。
今年嘉德春拍,徐冰于2013年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背后的故事-7》以747.5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拍出,創此類作品的最好成績。該裝置作品是徐冰近些年為博物館藝術設置的系列創作之一,曾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因而備受藏家關注。
“淘寶”青年藝術家
日本著名工薪族收藏家宮津大輔,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以工薪階層的收入收藏了300余件包括草間彌生、奈良美智、田中功起、蔡國強等眾多國際知名藝術名家的作品。在歷時18年的收藏生涯中,他共計花費3000萬日元(約合240萬人民幣)購買藝術品。如今他的很多件藏品的單價就遠遠超過了這個總數。
在草間彌生、奈良美智、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楊福東、蔡國強、曹斐等如今炙手可熱的國際藝術家剛剛出道的時候,獨具慧眼的藏家宮津大輔就已經在畫廊的展覽中看中他們。與藝術家同時代成長、關注青年藝術家,似乎是這位“低投入、高回報”藏家的收藏秘籍。
宮津大輔曾向記者坦言,傳統的架上作品并不是他主要的收藏內容。“想收藏架上作品的人太多了,作品也太貴,這些還未成名的同齡藝術家價格還能承受”。所以價格相對便宜的裝置作品和新媒體作品成了他的收藏主流。
與此同時,收藏超出同時代審美范疇的藝術需要更強的專業修養。與宮津大輔有著相同經歷的藏家們,除去自己對藝術史知識的學習外,另一個方法就是堅持從畫廊購買藝術品,讓畫廊和藝術機構代替自己做判斷。
中國藏家張銳認為,重要的藝術家一定是改變歷史進程的,如今的架上藝術家已經很難改變歷史。在他看來,“在當代,最大的藝術家就是喬布斯這樣的人。他們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審美經驗上的改變。這一定是未來的收藏趨勢”。曾經開辦畫廊的張銳與中國年青一代藝術家一直保持著密切接觸,他們的很多新作品很早就被這位企業家出身的收藏家收入囊中。
上海藏家、藝術品經紀人華雨舟告訴記者,他近些年在關注一些日本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在他看來,這些人當中也會誕生象奈良美智、村上隆一樣的藝術明星。
如今,年青一代的藝術家是新藝術形式的創作主體。他們生長在信息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全球化使他們可以幾乎同步掌握當代最先進的技術和觀念。同時,隨著國內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當代媒材的進一步拓展,新一代學院派藝術家們也在掌握新思維和觀念的基礎上創造出不同以往的藝術形式。
如今的各種國際畫廊博覽會、雙年展中的獨立藝術項目和藝術作品展示,也讓很多非架上作品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充滿創作活力的青年藝術家蓄勢待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