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當代藝術家依靠國內民間資本的運作,到海外舉辦的展覽不斷增多。國內藝術機構開始沿用“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的運作模式:國外辦展、國內買單——預計一段時間內,這種“墻外開花墻內香”的模式在中國藝術市場將會持續奏效。
“藝術鍍金”
最近,藝術品投資人楊毅籌劃的一個國外藝術展覽遇到了些小麻煩——參展藝術品在出關的時候被扣了幾天,這導致布展日期延誤,人工和場地成本意外上漲。
這次由他出資舉辦的海外展覽,場地租金、聘請策展人、邀請藝術家、印畫冊、海外媒體宣傳等等全部費用下來,要花費50多萬元人民幣。相比在國內舉辦同樣規模的展覽,要多花費大約三分之一的費用。
或許,再早十年,中國藝術家出國參展或辦展都是令人羨慕的事情。如果有藝術家作品能夠在海外的畫廊、美術館展出,或是藝術家本人出國參加展覽,都會讓藝術家的簡歷中留下閃亮的紀錄,藝術家名聲、作品的身價也會隨之上漲。而近些年,隨著國內一些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的增多,出國展覽運作模式也發生很大變化。海外展覽由早年的國外藝術機構操作的“請出去”模式,開始轉向國內機構運作的“走出去”的模式。
曾擔任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告訴記者:“從近兩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情況來看,中國藝術家參與的海外展覽多了起來。中國當代藝術主動‘走出去’成為一種潮流。”
或許,中國藝術家在海外辦展覽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特別是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大量的中國藝術家參與的平行展的出現,把資本運作下的中國式平行展模式演繹到了極致。
“海外展覽是名利雙收的事。”旅居海外多年的策展人徐栗栗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國外藝術機構資金運轉有問題。已經很少能出錢邀請中國藝術家參展。反倒是現在國內有很多藝術家、藝術機構,有很多資金。他們到海外辦展,或者租空間,或者與當地的藝術機構聯合主辦,無非就是解決一個場地問題。實際上是出錢買名聲。”
“藝術家交參展費,或者交作品給策展人或贊助機構。對于他個人而言,參展就相當于鍍金,作品在國內相對好賣一些。”
投資運作
據業內人士介紹,海外辦展運作模式常見的有幾種:藝術機構出資、藝術家出資、機構和藝術家各出一部分等等。
根據展覽的規模,藝術家出資或捐畫,每一個藝術家通常要“贊助”少則幾萬多則上百萬元。據業內人士透露,幾年前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的某個中國展覽,每位藝術家大約贊助了上百萬元的費用。
楊毅向記者透露,他的這次海外藝術展覽邀請的是國內一線的藝術家參加,展覽完全是他自己出資。“如果要有名氣的藝術家參展,幾乎很難讓他們出錢或者捐畫,最多只能以便宜的價格‘買下’作品。”他告訴記者,整個流程下來,他為展覽投資了50多萬元。“十幾個藝術家,一人拿出3到4張畫,我總共能留下20多幅畫,等于差不多一幅畫2萬左右買下的。而這其中大部分作品市場價格都在10萬元以上。”顯然,這筆生意是很劃算的。
為什么一定要去國外辦展覽?“在國內辦展,這樣的規模,這樣的操作水準,要二、三十萬。出國展覽無非是為了吸引一線藝術家參加。”楊毅說,“一線藝術家的參與也就意味著作品價值的保值、增值的保險系數增大。”
據說,他這次投資的海外展覽作品已經出手。“一個浙江的投資人接了單,100多萬預定了大部分作品。”就這樣,楊先生的這次展覽運作,賺了50萬元左右。
“因為做的是當代水墨,又是國內一線藝術家,所以,比較容易找到買家。”楊毅說。他告訴記者,因為資金周轉問題,這批作品自己不想壓太長時間。不過,他估計,這批作品再多留一兩年,價格可能還會漲。
難走的平衡木
海外展覽的運作成本很高。據了解,由民營美術館、藝術品投資公司、畫廊等藝術機構出資組織的海外展覽,大多需要與國外文化基金會或者當地中介機構對接。一些海外中介一般提供辦展許可申請、場地租賃、甚至媒體宣傳等一整套服務,這需要支付高昂的中介費用。
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由中國的藝術機構組織的平行展項目很多都采用這種運作模式。展覽的參展作品在出國之前就大多承諾給了參展主辦單位或者策展人。后者利用直接投資或商業贊助,通過意大利方面的中介機構進行包括展覽申請、尋租場地、接待等等運作展覽。作品展出后全部運回國內。
徐栗栗向記者介紹,海外辦展有很多不利條件,比如,場地空間或許沒有國內的好。“一些地方根本談不上是場館。空間大小、布局都有限制。影響策展人想法的發揮,藝術品呈現狀態也受影響。”此外,海外展覽的保險、人工成本較國內高出很多。“不過這些都有人買單。其實,國內的投資人大多只賺不賠。”
然而,她認為,中國藝術家在海外辦展覽必須要依賴專業的藝術機構和商業機構。“現在的情況是,多數藝術展覽缺乏良好的藝術策展規劃和運作,僅僅依靠國內投資的資金炒作。恐怕這樣做展覽,會越做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