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起,馬年藝術品春拍在全球漸次啟幕。從東京到紐約,到處活躍中國藏家的身影。一場在東京舉行的拍賣,全場中文競價,成為活生生的現實。中國藏家的巨大購買力,讓外國拍行更加注意,有的專門以“集團化”精品專場吸引關注。
今年是書畫家吳昌碩誕辰170周年,3月舉行的東京中央拍賣行春拍,仿效國內拍行推出吳昌碩誕辰紀念專場,既有常見的松梅、竹菊、蘭石作品,也有罕見的山水題材,還有特色作品如《丁巳年作曼倩偷來》。去年12月,郭沫若《行書毛主席詞》在京以1500萬元落槌,創下近代名人手跡新高。在這次東京中央春拍,亦出現了郭沫若為日本援華專家菅沼不二男氏撰寫《萬木霜天紅爛漫》和《草書東風吟》。由于歷史原因,海外拍行還經常閃現國內少見藝術品,如清代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所刻漢瓦硯,來自朵云軒舊藏。
一些博物館級拍品也在東京中央拍賣現身。一尊13世紀白石如來坐像,原本是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打算購藏的,因該博物館發現其屬于中國石佛,而非原本欲購買的高麗石佛,故而放棄。佳士得紐約3月20日將舉辦“皿天全方”專場。商代“皿天全方”1922年出土,流失海外,蓋子現留在湖南博物館。2001年,皿天全方現身紐約,被法國藏家以924.6萬美元購得,創下亞洲藝術品紀錄。13年后,這件國內迄今最大、最精美的出土方花落誰家?有華人藏家建議聯手統一價格,確保國寶順利回國。
然而,海外藝術品的回歸,也引發不小的爭議。北京企業家黃怒波與挪威KODE博物館達成合作意向,捐款1000萬挪威克朗用于修繕館內中國藝術藏品展位,博物館將流散于海外100多年的7根圓明園石柱送還給中國,預計今年9月,這7根石柱將入藏北京大學。消息傳出,引發各種爭議,有人認為“在KODE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中僅選擇七件價值不高的石柱,是利用圓明園在國人心目中地位做文章,是一場炒作”。石柱選擇落戶北京大學而不是圓明園,又被指“根本不是真正意義的回歸,只是由海外流散狀態變成國內流散狀態而已”。
稅收,也是回流路上繞不過去的話題。去年11月,萬達集團以2816萬美元拍得畢加索《兩個小孩》,經手人稱作品在華展覽,需繳納17%增值稅和6%進口關稅,加上一些雜費,估計超4000萬元人民幣。古董藝術品回流可以減免部分稅費,但在差不多時段爆出了《功甫帖》真偽爭議,又讓大眾、管理部門對“減免”二字心有余悸。如今,全社會對文物藝術品價值有了更深刻認知:買得值不值、在哪里收藏展出、是否應該給予政策優惠,則成為天價后的一道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