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是信心市場,藝術品作為高附加值的商品,其價值標準與價格體系完全依賴市場信心。目前,藝術市場雖然已有真實的需求支撐而無崩盤之虞,但精品的稀缺使高價位拍品面臨嚴峻的考驗,短期內仍將是行情橫向盤整甚至進一步下行探底的狀態。 2014春拍已近尾聲,盤點這次春拍,雖然在香港第一輪蘇富比拍出了億元紀錄,但總體來看,高價的頂尖拍品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市場信心正受到嚴峻的考驗。
頂尖拍品頻遭流拍
我們不妨以古代書畫為例。在北京第一輪春拍中領銜的中國嘉德,一件趙孟頫《致宗元總管札》被作為“嘉德的眼睛”——大觀夜場中古代書畫專場最重要的作品卻流拍了。無獨有偶,在北京第二輪春拍的保利夜場上,一件陳洪綬的《四時花鳥》十開冊頁,也遭遇流拍。流拍的原因,在專家看來都與這兩件拍品的估價有關。
其實,古代書畫作為一個特殊板塊最近10年中屢屢創造藝術品拍賣的天價:在上一輪繁榮周期開始的2009年更扮演沖關奪隘的急先鋒角色,吳彬《十八應真圖》、曾鞏《局事帖》等3件拍品在當年秋拍中同時拍出億元天價,引領市場率先爆發億元行情;而在2012年藝術市場進入調整期后,該板塊也是逆勢而行,不僅成交價格保持堅挺,交易也趨于活躍,與拍品總數、總成交額、單件作品成交額均大幅縮水的近現代書畫板塊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見,上述2件拍品在作為內地拍賣公司領頭羊的嘉德與保利不約而同流拍,非比尋常。
從表面看,流拍是估價偏高所致,但其背后的原因卻更復雜,簡而言之是兩個字:信心。
資金趨緊影響藏家信心
影響信心的直接原因也許是資金趨緊。
中國藝術市場雖然牛氣逼人,其實是外部資金持續涌入所致。其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3個繁榮周期,先后因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與2011年歐債危機而劃上句號,可見其與金融形勢密切相關。而2012年迄今的這一輪調整行情,則伴隨著政府力推的去杠桿化措施,可謂事出有因。當時許多人預期這一輪調整行情將歷時2年,但是,調整行情仍然看不到盡頭,反觀宏觀經濟形勢,中國政府最近才針對中國經濟走軟的態勢,用定向寬松機制將“微刺激”升格為“中刺激”。這雖然有望改善資金緊張的現狀,但其結果如何卻有待觀察。
因此,資深老買家以及躍躍欲試的新買家對藝術市場采取觀望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長期以來源源不斷流入的新資金因此萎縮,當然會讓藝術市場資金吃緊。問題是,資金趨緊不僅令買家裹足不前,使高價拍品面臨巨大壓力,反過來也影響了委托方的信心,使他們對市場也抱著觀望的態度,不肯輕易釋出自己珍藏的精品。而這,又導致拍賣場上精品難得一見,讓外部資金更不愿意輕易入市。如此惡性循環,必然會進一步動搖市場信心。
高價拍品面臨嚴峻考驗
當然,宏觀經濟前途不明,也會誘發更深層次的市場信心問題。從板塊輪動的角度看,進入行情調整期后,一向占據整個藝術市場半壁江山的近現代書畫板塊,因連續多年價格飛漲所積累的泡沫而受到直接沖擊,這使古代書畫板塊反而進入活躍狀態,吸引了眾多不知深淺的新買家。然而隨著眾多中小拍賣行的介入,該板塊作品真偽鑒定困難的風險也暴露無遺。古代書畫板塊在今年春拍明顯受到了影響。
藝術市場是信心市場,藝術品作為高附加值的商品,其價值標準與價格體系完全依賴市場信心。目前,藝術市場雖然已有真實的需求支撐而無崩盤之虞,但精品的稀缺使高價位拍品面臨嚴峻的考驗,短期內仍將是行情橫向盤整甚至進一步下行探底的狀態。不過話說回來,對有心的藏家目前是大舉建倉的良機,因為藝術市場的長期趨勢仍然看好。當然,他們恐怕會回避拍場而選擇私下轉讓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