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如今中國藝術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前輩相比,70后、80后乃至90后青年藝術家們確實更有個性,并行在一條與前輩們所不同的道路上。
與此前相比,這些年輕人的競爭更激烈:每年大量美術院校的考生將中國青年藝術群體推向一個令人吃驚的規模。
與此前相比,這些年輕人受到的教育更系統:大量科班出身背景讓他們擁有著豐富的藝術理論知識。
更重要的是,他們趕上了一個迥異于前輩們的時代,一個藝術與金融開始緊密結合的時代。
隨著金融在藝術市場上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這個市場開始再也不相信眼淚。巧妙的市場運作,產業鏈各環節縝密的配合,讓青年藝術家似乎看到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希望。于是,在畢業前找家機構推銷自己,亦成為了一項主要課題。
但奇怪的是,也正是這批年輕人,造就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年齡層脫節。他們的市場價值始終無法達到所希冀的高度。在當下藝術投資機構的產品配置中,他們也始終被歸于“配角”。
騷動中的藝術投資“青春期”
據不完全統計,70年代、80年代藝術家的市場份額集中在油畫類作品,國畫、雕塑、版畫等門類市場份額較小。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青年藝術家們在實驗藝術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經過“億元時代”的洗禮,中國藝術品市場漸趨理性,對“70后”、“80后”青年藝術家的關注漸有升溫之勢。通過聚焦、分析他們在中國拍賣市場的表現,可以真實具象地了解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狀,及時準確地把握藝術投資的脈搏。
過去的兩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大潮迭起。先是“熱錢”涌動,藝術家、拍賣行、收藏家皆投身其中,整個拍賣市場熱鬧非凡,繼而2011年秋拍、2012年春拍的持續走低,拍賣市場風云突變,避險情緒彌漫。豪華落盡見真淳,是壞事也是好事。也許只有經過潮起潮落的滌蕩,親歷者才能從紛繁的拍賣數據中,讀懂中國藝術市場的一些常識與規律。
“70后”前三甲均價超百萬
據公布最新數據顯示,70年代出生藝術家的市場表現良好,價格結構合理。從平均成交價上來看,位列三甲的賈靄力、李松松、王曉勃均超過200萬元,其中,賈靄力更是以305萬元位居榜首,市場關注度最高。此外,其他八人的市場均價呈帶狀分布,分別集中在100萬元和50萬元兩個價格中心。其中,管勇、宋彥軍處于第二梯隊,接近100萬元;王冠軍、任重、陳可、韋嘉、羅寒蕾位于第三梯隊,集中在50萬元上下。合理的拍價格局充分表明,70年代藝術家已經成熟,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已趨于穩定。三個梯隊分別以50萬、200萬基數增長,既體現了市場對高品質藝術的追捧,也為這批藝術家提供了較大的升值空間。
與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相比,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平均成交價稍遜一籌。排在榜單前列的分別是李青、高瑀的34.36萬元、32.52萬元。其他8位青年藝術家則集中在8~15萬這個狹窄價格區間,扎堆現象明顯,價格差距不大,有實力的藏家尚未關注到他們。也正因為整體價位偏低,能與70后藝術家拉開差距,價格優勢明顯,新進買家的關注度反而較高。此外,崔景哲《火紅的日子》能以126.5萬元的高價拍出,也顯示出80后藝術家強大的市場爆發力。
“80后”逆勢上揚
對比2011與2012年的部分拍賣數據,我們發現70后藝術家的單件拍價普遍有回落之勢,而80后藝術家的單件拍價總體平穩,甚至出現逆勢上揚的趨勢,崔景哲就是在“北京保利2012春拍中國當代水墨(一)”專場上闖過百萬元大關的。在“熱錢”退位,前景迷茫的背景下,70年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回歸其真實的藝術價值,而后者因受新進買家的關注而有搶眼表現,應該正是市場理性的作用。
就題材而言,70后藝術家傾向于用抽象、朦朧,甚至荒謬、殘缺來表現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如中國嘉德(微博)2012春拍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拍出的《顛倒的女人》,就體現了王曉勃關注社會現實的別樣視角。而80后藝術家則更多地汲取了時尚、卡通、游戲等元素,如李青“大家來找茬”系列明顯帶有網絡游戲的色彩。這里需要探討的是,藏家群體似乎對卡通風格產生審美疲勞。以高瑀為例,作為“卡通一代”的代表,其卡通題材的成交率從2011年的90%跌至2012年的低谷,全部流拍,雖然造成流拍的原因有多種,但適時調整創作理念,積極對位市場需求,恐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據不完全統計,70后、80后藝術家的市場份額集中在油畫類作品,國畫、雕塑、版畫等門類市場份額較小。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青年藝術家們在實驗藝術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其成交平均價均高于繪畫、雕塑類作品。既有拍賣機構追求品質、推陳出新的市場運作,又具備與西方藝術氣質相通、血脈相連的天然優勢,實驗藝術應該還會有更加突出的表現,值得廣大藏家繼續關注。
拍賣推薦成主要方式
從藝術家的年齡來看,排名前十的“70后”藝術家主要集中在1975年以后,多達7位。與之相反,“80后”藝術家則全部集中在1985年以前。藝術家的年齡是藝術品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年齡大的藝術家,其作品進入市場較早,價位較高,這主要體現在“80后”藝術家群體?!?0后”藝術家的反常表現,則再次提醒我們,藝術市場在更新換代,位于1975~1985年齡區間的青年藝術家正在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此外,藝術家的教育背景也值得關注。除任重外,“70后”藝術家均出自專業美術院校系統,尤以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天津美術學院學生最為活躍?!?0后”藝術家則師出多門,既有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傳統美院,又有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綜合類高校。
需要指出的是,綜合類院校的后來居上與西安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的缺席,提醒市場應該重新評估這些非美院系統藝術家的市場潛力。
“70后、80后”青年藝術家能夠得到拍賣市場的青睞,離不開各大拍賣行的積極推動。陳可、張飛、崔景哲、孫浩等人均參加過中國嘉德、北京榮寶、河南金帝等拍賣公司推出的新銳專場。其中,中國嘉德推介新銳的力度最大,專場最多,并已形成“大學時代”系列,主推中國藝術院校的優秀作品。
應該看到,“70后、80后”青年藝術家群體,是一個人數較多、個性活潑,具有強烈藝術進取心且處于不斷裂變的社會群體,他們并不代表某個藝術流派,卻擁有一股推陳出新的強大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憑借價位低、風險小、潛力大、流動性好等優勢,尤其是藝術金融機構投資“70后、80后”青年藝術家一定會成為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