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拍賣市場如何能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始終是整個行業面臨的一個話題。面對今年影像市場的波動,專家指出——
影像藝術品市場與股市房市已出現聯動態勢
北京華辰2014秋季拍賣會影像專場近日落槌,涵蓋攝影與繪畫、明星政要簽名照、紅色經典、名家名作、影像史料等專題的492件拍品,最終成交211件,成交率為42.89%,總成交額逾550萬元。值得關注的是,此前三年,華辰影像專場每季的交易總額一直呈上升趨勢,而此次秋拍成交總額卻同比春拍減少了近950萬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影像部經理李欣分析,一部分是因為兩個最大的藏家沒有參與競拍,另外更大的原因則是因為影像市場仍處于培育階段,不成熟的藏家在競拍之時往往不夠理性,出現跟風現象,因此一旦拍品拍者少,這件作品便避免不了無人問津。“由此可見,影像教育平臺的輸出依然很重要,當藏家運用自己成熟的影像審美經驗進入拍場時,影像市場將會趨于理性地健康發展。”
2003年,嘉德北京春季拍賣會上,兩張表現19世紀英美艦船行駛在黃浦江上的情景和上海外灘景色的老照片,估值僅為1000元,卻被拍出14.85萬元的價格,這是攝影作品在國內第一次展現了其投資價值。至今,攝影作品進入國內拍賣市場已經超過了11年。北京華辰拍賣公司于2006年組織了中國第一場攝影作品拍賣專場,此后一直堅持舉辦專門的影像拍賣活動,影像拍賣交易額也從25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不過,影像拍賣市場如何能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始終是整個行業面臨的一個話題。在華辰2014秋拍影像專場現場,記者就看到,雖然座無虛席,但面對拍品,舉牌的買家并不多,大多數買家仍處于觀望狀態。
影像作品的收藏價值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李欣對這種觀望狀態作出了解釋:“在中國,藝術品已經成為繼股票和房地產之后的第三類投資品種,很多藏家已經將影像藝術品作為其金融資產配置的品種,影像藝術品的市場與股市、房市的市場已出現了聯動的態勢。今年秋拍前,央行降息,房地產市場松綁,很多資金轉入了股市房市,導致這個拍賣季藝術品市場表現欠佳。以前要50至60萬起拍的藏品,這次20萬就成交了。”李欣介紹說,春季購買幾張影像的價錢,在秋季可以買到十多張藏品,其實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撿漏”的時機,很容易得到100%甚至更高的回報收益,而這在股市和房市是不可能得到的。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目前影像拍賣在整個拍賣市場中所占的份額較小,影像作品的收藏價值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目前國內的拍賣數據顯示,攝影藝術品所占的份額還低于1%。但國際藝術品在線交易平臺Artnet近期發表的數據表明,影像藝術品交易額已占國外主流拍賣市場的4.1%,可見,國內的影像拍賣市場還有很大空間。李欣認為,目前國內的影像拍賣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
“影像拍賣的文化培育與規則建設至關重要。”李欣結合當前國內市場現狀表示,就文化培育而言,在傳統的收藏觀念中,一件藝術品值得被收藏至少要符合“物以稀為貴”“少而精”等特點。然而,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一張底片可以無限制地沖洗照片,與獨一無二的繪畫等藝術品相比少了“稀缺性”,而且,隨著數碼攝影技術的產生與快速發展,照相也變得越來越易得、便利,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照相與攝影的區別,因此攝影作品的收藏價值也長期被人們忽視。就規則建設而言,雖然目前國內已有專業的拍賣機構搭建起了影像藝術品交易平臺,但從事影像作品交易的專業藝廊或專業機構的數量還十分有限,專業的影像作品經營管理人才比較匱乏。此外,作者信譽、版權意識等因素都制約了國內影像拍賣市場的發展。
影像藝術品易理解且價格不會太高
目前,活躍在影像拍賣市場中的主要群體包括三部分:以美術館、博物館、檔案館等為代表的機構,風險投資及企業家。同時,一部分此前沒有藝術品拍賣經歷的老百姓也開始參與其中。李欣認為與其他藝術品相比,影像藝術品比較容易被理解,容易吸引普通老百姓進入收藏市場,“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手里多了‘閑錢’,老百姓開始思考怎么讓這些閑錢‘轉起來’,他們也想做一些投資,而影像藝術品目前的價格不高,他們在投資時既能獲得經濟收益,也可以增長一些人文、歷史方面的知識”。
在中國的影像收藏市場中,攝影作品可大致分為史料、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和當代藝術三大類。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早期影像資料大量流失,所以影像史料一直被藏家熱捧。正如有人將影像拍賣比喻成“小生意,大事情”那樣,“越來越多的‘老照片’進入拍賣市場,這對完善我國攝影史,豐富歷史研究資料,促進地方影像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相反,目前紀實性攝影與當代藝術攝影還未受到太多關注,但李欣認為“紀實性與當代藝術攝影在國外也很受關注,且國內影像拍賣市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因此這兩類影像藝術品在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